人教版八下地理知识点复习——东北三省的位置、气候、地形
人教版八下地理知识点复习——东北三省的位置、气候、地形...
鲁迅在当代的影响力有多大?在哪些层面还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说“一个诞辰超过百年、逝世超过五十年的伟大作家,他的遗产成为民族经典,乃是一个民族对它的伟大人物应有的崇高的肯定。”他认为,鲁迅那些精华性的思想和精品性的作品有恒久的生命力或无可替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应该进入中国文化的血脉,“在这点上,鲁迅可以说是并世罕有其匹。”鲁迅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和伟大的爱国者。不管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力,还是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大多数人都给予其积极正面的评价。人们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评价认为鲁迅精神主要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拥有着不屈的战斗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研究,以鲁迅杂文为例,阐释涉及鲁迅文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史问题,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鲁迅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大部分的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鲁迅的名字与杂文联系在一起,鲁迅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文化、人生、人性的中国青年所钟爱,对现实的中国人心缠生影响。鲁迅正是对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人类精神现象是我重要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生于1881.09.25,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正阳在县,出生在在没落封建大家庭,受传统文化和非传统文化的熏陶。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艰辛的求学路,奠定了鲁迅的写作基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和读者、研究者。鲁迅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文学有着千年的传统,从未间断的汉语言文字,为中国文学延续着这一千年的传奇。但新中国文学的确又是有着年轻生命的年轻事物,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书写方式和表达习惯,不断涌动的现实生活又给文学的书写提供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每一门类的写作者,都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勇敢而智慧地探索着新的汉语语言文字的表达可能性。他们上承先秦唐宋的宏伟篇章,近追现代文学的大师巨匠,各自以超迈的豪情与勇气,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之路。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忘中国民族性”,并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在1997年创立了鲁迅文学奖,这被看做是中国文学界最高奖,每4年评一次鲁迅文学奖,这极大促进了文学爱好者对鲁迅文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社会影响力。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那为什么会说这两部作品被视为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 》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是世界最早介绍到设计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对于鲁迅文学的研究,老、中、青几代人一边探索,一边摸索,一边创造,一边淘洗,一边收获,一边总结,每一代人都会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新的文学传统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点滴累积、逐步形成。
鲁迅杂文
鲁迅一生写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大都是一些短评,写于1918年-1922年,“五四”的高潮时期,《坟》是鲁迅的第二部杂文集收录的是1907年-1925年的论文或随笔,时间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对研究鲁迅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鲁迅文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复杂的。鲁迅称杂文为“杂感”或“短评”,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商尚的文学楼台”(《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在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鲁迅说:“我的杂文,所写的是一眼、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几乎是或是一形象的全体”, “‘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代表这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为一部中国的‘人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现在人们常说的,要想了解中国的特别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特别国情的中国人;而要了解中国人,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献:这是有道理的。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