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单:《五芒星 》作者:尤·奈斯博
基本信息书名:五芒星作者:尤·奈斯博标签:小说 挪威 ...
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素以刻画新、老北京著称,京味十足。然而,老舍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受到外国文学和作家,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影响,另外他的作品也在国外得到认可,并被大量翻译,受到喜爱,曾形成过热潮。
可以说,老舍是伦敦造就的作家。1923年老舍在南开中学任教时,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但老舍并不认为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除了在学校里练习作文作诗,直到我发表《老张的哲学》以前,我没写过什么预备去发表的东西,也没那份儿愿望。不错,我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时候曾在校刊上发表过一篇小说;可是那不过是为充个数儿,连“国文教员当然会写一气”的骄傲也没有。”
1924年夏天,老舍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从上海登轮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在伦敦,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教书,业余和假期跑图书馆。当时为学英文,他开始阅读小说,但还未动过创作小说的念头。在异乡呆久了,新鲜劲儿过了,感到寂寞,怀念家乡,看到小说中那些场景的描写,深有感触,便想把自己记忆或脑海里的图画也写下来,于是拿起了笔。关于这一点赵毅衡曾有论述“都知道老舍是在伦敦居住五年,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了写作道路。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提到:“27岁我到英国去。假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为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 。有了写作的念头后,就要找一些“画稿子”,那么为什么不师法中国的文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老舍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洗礼,他认为,自古以来的中国文学,只能按照孔孟的道理说话,按照贾陆韩苏的技巧行,因循守旧“今古一致,思想与技巧大致相似,即使文体有些变化,也不过是平湖上微微的一些波纹已”另外就是,新近读的作品更能成为直接的源泉“新读过的自然有更大的势力,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可是对外国小说我也知道的并不多,想选择也无从选择起。好吧,随便写吧⋯⋯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尼可拉斯·尼克尔贝》)和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
他于1925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国内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始载署名舒庆春,续载《小说月报》第17卷8号改署老舍。1929年,老舍离开英国。但他并未立刻回国,而是去了新加坡。一是因为钱只够到新加坡,二是想看看康拉德笔下的南洋。康拉德是老舍十分推崇的作家“《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些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特色;读了它们,不会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略,我开始决定往“细”里写。我不仅打算细写,而且要非常的细,要象康拉德那样把故事看成一个球,从任何地方起始它总会滚动的。”1935年11月10日,发表重要文艺论文《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就是康拉德。到了新加坡以后老舍在一所学校任教。目睹了新加坡当时的社会状况后,他放弃原先打算要写的爱情小说,着手创作《小坡的生日》。《小坡的生日》几乎是用儿童的白话写成,“有了《小坡的生日》,我才真明白了白话的力量;我敢用最简单的话,几乎是儿童的话,描写一切了。有人批评我,说我的文字缺乏书生气,太俗,太贫,近乎车夫走卒的俗鄙;我一点也不以此为耻! 这种“贫” 也在老舍后来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语言。
老舍从新加坡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期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等。《猫城记》于1923年l0月到1933年4月在《现代》杂志发表,小说中的“猫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老舍曾说《猫城记》是他的长篇小说中“最软” 的一本,简直是“噩梦”。但是美国莱尔1970年在他译的《猫城记》前言中认为:“首先,此书实际上比老舍自己说的要好。除了文学价值之外,它作为三十年代初期社会文献资料来说,有极大的价值。”这本《猫城记》的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它很好的体现了老舍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借鉴。“苏联谢苗诺夫在1977年写道:作者自己说他的这部书和威尔斯的《月亮上的第一批人》接近。。但按其社会尖锐性,《猫城记》却超过了威尔斯的作品。” 除了威尔斯《月亮上的第一批人》外,也不排除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阿里斯多芬《鸟国》,拉伯雷《巨人传》,但丁的《神曲》的影响,老舍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说过《猫城记》是但丁的游‘地狱’,看见什么说什么”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作长篇《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
1946年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在美国讲学一年。一年后老舍继续留在美国写作。先后写出《鼓书艺人》与《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在美期间,老舍先生口授,埃达·普鲁伊特(Ida Pruitt)打字,两人共同翻译出《四世同堂》的英文译本,英文书名叫TheYellowStorm。老舍在1949年2月9日, 自纽约给一朋友的信中写道:“《四世同堂》已草完,正在译。这就是为什么还未回国的原因。我想:出来一趟,若能有几本书译出,总算不虚此行.. 《离婚》译本出版了,评者十之八九予以赞美,可是销路很差!不管怎么说吧,《骆驼祥子》、《离婚》及《四世同堂》三书在美出版;《牛天赐传》(熊式一译)出版,有四书在国外印行,也算有了点交代。若不为等‘四世’译完,我早就回国了。”现在我们出版的中文版《鼓书艺人》与《四世同堂》节译本最后十三章,是由马小弥根据英文本再翻译回中文的。四年后,老舍从美国回到中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1966年“文革”初受迫害,自沉于太平湖。老舍的作品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都在国外有译介,并受到国外评论家的认可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根据舒济在《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中的划分,做一下简单的归纳。
一. 四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初期,国外开始译介老舍的作品。
1940年日本兴亚书局出版的日文译本《小坡的生日》是老舍作品中最早的一国外译本。1945年由伊文·金(Evan King)翻译的《骆驼祥子》在纽约出版,而且成为美国当年“每月一书”的畅销书。为了迎合欧洲读者的口味,译者将结局改为祥子和小福子大团圆。老舍后来写道:“近来,‘祥子’好像转了运,据友人报告它已经被译成俄文、日文与英文。”在这以后,由这本英文译本转译为法文、德文、瑞典文与捷克文,在西欧国家陆续出版。“Rickshaw Boy” 成了被读者熟知的文学形象。此外,美国在1944年,1947年,1948年出版了三本中国现代小说集,一共收入老舍先生的九篇短篇小说,有《黑自李》、《眼睛》、《善人》、《一封书信》、《人同此心》等。
二.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这期间以日本、苏联、东欧翻译他的作品最多。以日本为例,1951年日本铃木择郎等大学教授集体翻译了《四世同堂》,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畅销书。日本老作家著文评介此书“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恢复初期,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思想也极为苦闷,人们深刻了解到侵略战争给自身和国家带来的祸患,日本民族正进行着历史的反省’。这部描写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蒙受灾难、牺牲的巨作,正触动人们心灵的隐痛,加深了人们的忏悔。” (参见《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1期)此后,日本出现老舍热,
仅1954年、1955年两年多,就翻译出了老舍先生的几乎全部重要作品,还上演过老舍的多部话剧。同时还编写了多种老舍年谱、传略,广为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道路,使老舍成为日本人民所熟悉的一位中国作家。三。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七十年代以来,国外翻译与研究更加广泛,研究者日益增多,研究的问题也更为深入。以法国为例。法国在1973年出版了由中文直接翻译为法文的《骆驼祥子》,1974年出版了《老牛破车》,1977年出版了两本中法对照本,一本是《全家福》,一本是电影剧照本《我这一辈子》。巴黎第三大学即法国东方学院中文系,将老舍的作品如《龙须沟》、《茶馆》列为必学教材,作为写中国城市的典型文学作品来学习。1980年11月至1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西德、法国、瑞士三国演出《茶馆》两个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老舍作为剧作家被熟知,这次演出促进了老舍作品的翻译和研究。
国外对老舍作品的评价颇高,以《骆驼样子》为例,苏联中国学家谢苗诺夫1977年写道:“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也是很典型的,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最终破灭。这部小说,特别是它的第一版,是一部号召被压迫者联合起来的书。”1979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根据解放后的版本重新翻译出版了《骆驼祥子》,在书中译者M.James做了这样的介绍: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本反映劳动人民的书。. 老舍是最好的反映社会的小说家和城市生活的报导者。. ‘狄更斯的聪明才智、他的幽默、他对不公正事物的严肃态度,都在一个中国作者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然而在描写城市的动乱与城市中斗争着的人民生活上老舍却优于狄更斯。”
老舍曾呼吁有志于新文学者,应向但丁、歌德、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学习,“把眼睛放开,看到所能看到的世界,用世界文化来武装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之一是要把遗产二字含意扩大,要为世界的文艺遗产之承受者,不可只抱着几本线装书自称家资拒万也”老舍不仅做到了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