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翻阅鲁迅的《复仇(其二)》,其中写的是根据圣经《新约》里《马可福音》记载描述的耶酥之死的情景。一开卷,我就被鲁迅的文笔牢牢吸引住了,这篇极短的速写,总共还不到500字,可是,任谁的目光一旦扫视到它,你都无法从这篇文字上移开。其中情景的惨烈、文字的警策,不能不让人震撼。

  于是翻出《圣经》来对照阅读。在《新约·马可福音》第15章,有鲁迅所描述故事的原始记载。对照之下,鲁迅的描述内容当然是如实的,但是,两者的文笔就简直是天壤之别了。《圣经》原文质直、朴素、平实、清晰,相比之下,鲁迅的文字大为升华,无论对内容的选取、对周围氛围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入木三分的评说,都远非原文可比。经鲁迅的描写,人物的心理被刻画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对耶酥的感受。更令人震撼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描述,比原文简略,却比原文生动得多。看原文,只是知道一个故事梗概,而读鲁迅的文字,就会被深度震撼、强烈感染,甚至有一种惨痛感,还会引起你久久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到,鲁迅对原文的理解、对故事的选择、对内容的剪裁、所发的感叹,都令人叫绝而且震悚。虽然那“原文”只不过反映了中文翻译者的文字能力,并非英文,但显然是忠于英文的。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可见到鲁迅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对西方文化中的尽人皆知的经典故事,敢于作如此重新描绘、解读的勇气。

  从这里可以看到,鲁迅的意识中,有一种“世界人”意识,即习惯于从全人类的视角看问题,对西方文化毫无隔膜之感。其实,鲁迅从早年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人”概念,就像现在很多在世界各地穿梭行走的人们一样,看到人类的全球化、一体化大潮,而在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因此,当鲁迅提出“不读中国书”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至今也不理解,其实,这是因为鲁迅的意识太超前。时至今日,在读中国书(尤其是那种当时所说的“中国书”也即古书)的人已经少而又少,虽然推广也少有效果。但是对于当时缺乏对中国古书中的毒素抵抗力量的青少年来说,毋宁如此。

  推而广之,鲁迅在一生的文化活动中,处处以“世界人”概念来因应世事。他看人类,说:“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他忧中国人的命运,担心将要被从“世界人”中“挤出”;他呼唤中国人要发出“觉醒的人的真声音”;他翻译作品从全球视角选取作品;他生活中接触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界人士涉及日、美、苏、英、法、德、韩、新西兰、捷克、奥地利等十余国;他在著述中论及的外国文学作者达166人,他所记载和提及的外国作家达27国共计571人。

  正因为鲁迅的“世界人”理念,他的思想和作品也就更易为世界所接受,因而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为各国所关注,在各国传播得很远。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他的文化活动就引起关注,回国后他始终与外籍人士、外国文化界有联系,越到后来越广泛。1926年瑞典已有人建议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为鲁迅所婉拒。同年他的《阿Q正传》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到1931年,该书已经有了英、法、日、世界语等语种出版。1933年他被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工人大会选举为主席团名誉主席之一。1936年鲁迅进入国际人士编辑的《名人录》,他逝世时,已有外籍人士提出建立鲁迅图书馆、博物馆,塑雕塑等建议,1937年由日本首先出版7卷本《大鲁迅全集》,这都表明鲁迅已被国际人士目为当代世界文化界重镇。从那时以来,鲁迅著作又被广泛传播,到上世纪80年代,鲁迅的著作已被翻译成50多国的70多种文字,在2000年前后中外文化界开展的各种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性排名时,鲁迅的《阿Q正传》基本上在所有的相关榜单上都名列第一。

  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国外文化界判断中国文化的价值所据当然并非党派或领袖的大力推举,而是出于对作品的阅读和判断。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说鲁迅是他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法国有人说鲁迅是“通往中国的最短途径”,日本一些作家说:“日本在战后的处境,正如战前的中国,而日本国民的屈辱感,从鲁迅那里找到了共鸣”,因此鲁迅就被尊为精神偶像。而韩国有人说:“鲁迅在韩国已经普通名词化了。”

  他们为什么对鲁迅如此看重?他们最推举的是鲁迅的什么?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人们更注意的,其实是鲁迅的人格意义,无论他们怎样评价鲁迅的作品,他们对鲁迅最推重的,其实是鲁迅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人的特质。因而,韩国会出现“韩国鲁迅”,中国台湾地区则出现了不止一个“台湾鲁迅”。而在日本,又因研究鲁迅的独特见地和视角而有“竹内鲁迅”、“丸山鲁迅”等。不难看出,人们是把鲁迅放在一个“人”的坐标上来观察的,无论作出何种解读,最终的归结,都落到一个“人”字上,而且是作为一个“世界人”来解读。西方的人们对鲁迅的关注与研究,多侧重于作品的解读、意义的解析、艺术的欣赏、学术的论证,更多出于借鉴与吸收,以尊重为前提,这也正是国际交流的常态。所谓法国人不骂巴尔扎克,俄国人不骂托尔斯泰,所在皆是,偶有因政治背景而毁誉参半者,也仅是“参半”,不能全予否认。但即使仅仅讨论鲁迅作品,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鲁迅本人,总体上,从国际文化学术界的普遍反映来看,谈及鲁迅者除非怀有偏见,一般都会对鲁迅的人格表示敬佩与尊重。

  因此,鲁迅的最高意义就在于他的人格意义。鲁迅的价值就在于教我们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世界人”。

  (作者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

推荐文章

以生命为题的作文高中【通用10篇】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比较常见...

搬 迁 协 议 书

  搬 迁 协 议 书甲方:地址:法定代表人:乙方:地...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