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完形填空:如何委婉地拒绝别人
Mr. and Mrs. king have live...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现代市民社会。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也可以看到老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独特的文化心态。
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审视与反思;
老舍是一位从北平大杂院里走出来的作家。北平是一座有着 800 年历史的文化故都,每个角落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大杂院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守旧,是传统文化最顽固的堡垒。老舍生长在这里,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但老舍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潮东渐、文化转型的现代社会,他经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且在西方文化的重镇伦敦生活和工作过 5 年多的时间,接受了欧美文化的洗礼。因此,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西方文化的熏陶不仅共同构成了老舍文化心态的核心部分,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反思意识。从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塑造上,可见老舍对西方文化的谨慎与排拒。老舍虽然留过洋,与西方文化有着近距离的接触,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对外来的思潮保持着谨慎甚至排拒的态度。他与同时期的许多“西洋派”中国文人不同,他宁可因美化带有封建宗法社会的东方文明而呈现出民粹主义倾向,也不愿去完全接受西方文化。这种对西方文化的清醒认识集中体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塑造上。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他们奉行“钱本位”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哲学,集中了中西两大文明的糟粕与弊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后产生的“毒瘤”。老舍在给这些“新派”市民画漫画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既有对现实的无情嘲讽和批判,也包含着对西方文明的质疑与反思。
对“旧派市民”形象的否定与批判;
所谓“旧派市民”,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他们既温顺、善良、讲礼节,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人物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标本。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深刻探索了国民性弱点的成因,揭示了中国的封建“文化”( 包括等级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这些古老的“东方传统”) 和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联姻所造成的民族心理畸变和国民劣根性。
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守望;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也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期待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构建出理想的市民社会。老舍部分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他在英国看到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因此他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并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市民形象。这些理想形象的共同特征就是拒绝中国礼俗文化人格的敷衍生命,他们都是“学真知识,用真本领”的“法理化的中国人”。
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描绘出老舍与众不同的文化心态: 他一方面深感民族的愚弱而神往古老民族在现代意识的拯救下获得新生,一方面又对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衰败表现出难以按捺的焦灼; 他既站在现代意识层面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又从传统文明的角度批评现代文明带来的人性沦丧;
他既抨击古老民族血液中的沉淀物,又力图让传统美德溶进时代潮流中去,从而显示出他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觉醒和困惑。有清醒也有迷茫,有痛苦也有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