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 在我国和西方早已有之。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将作者三主观精神现象以具体的感性形态表现出来。作为我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诗人, 艾青也吸取了古人与西方意象美学的精华, 在其诗作中融入了大量五彩缤纷的意象, 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象美。诗歌评论家李元洛曾这样评述艾青诗歌的意象美:“老诗人艾青今年七十四岁,在他这种高龄诗情还能 ‘年既老而不衰’ , 这在中外古今的诗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奇迹……艾青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老树着花, 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他的思维中充满着具有生命活力的意象……”艾青自己也曾在其《诗论》 及有关诗歌创作理论中, 对诗歌意象作了生动的论述。他认为意象是 “从感觉到感觉的一些蜕变” , 是 “具体化了的感觉” , 也是 “诗人从感受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 是 “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 。这样纯理论的说法或许会比较抽象, 不过相信读过艾青诗作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其诗歌中庞大的 “意象群落” 或者说是 “意象系统”。

  不同的人欣赏艾青的作品, 对其中各种意象的关注会有不同的偏好或者倾向, 而我在初次浏览艾青作品集的时候,一些诗中屡屡出现的有关 “光” 的意象引起了我的注意。 当然这种印象在最开始是模糊的, 真正促使我去关注这类意象有两个原因: 一是艾青的那首名作 《向太阳》 给了我感官上很强的震撼,“太阳” 那种火热光辉的形象深深印入我脑中; 第二, 便是 《光的赞歌》 一诗的赏析中, 有句话给了我启示, 那就是 “在艾青的一生中, 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光的追求”。这句话或许会带有一点主观的色彩,但回顾前面读过的诗歌, “光” 的确是艾青诗歌的主角之一, 因此我才决定以 “光” 的意象为主线, 再次细读艾青的诗作。由此从他的作品中按时间选取了几首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研究。

  一、 早期的微光

  ……

  啊,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最后的时间。

  看!

  (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

  艾青作品中出现的 “光” 似乎无一例外都跟作者的心境有关。在他早年所写的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与 《阳光在远处》 两首小诗中, 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 “光” 的敏感。

  这首诗中 “光” 出现了两次, 一暗一明, 一主一次。 一个是黎明带来的光芒——诗中对此并没有明写,但显然 “黎明穿上了白衣” 即是指天蒙蒙亮的时候; 另一个则是灯光。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是在以灯光衬托黎明的光亮。因为当天越来越亮的时候, 灯光只会是愈加昏暗,只有 “在电杆上颤栗它最后的时间” , 所以作者旨在突现黎明之光。

  二、狱中灯火

  “灯火” 这一意象, 是乎与 “阳光” 或是 “黎明” 等自然之光不能算作一类,然而由于 《灯》 写作的特殊背景, 在这里还是有必要提及。 更何况这首诗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一个真实写照它之所以特殊, 是因为这是艾青的狱中之作。1932 年艾青回国后, 在上海参加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 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监禁三年之久。 在监狱里, 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 “从绘画转变到诗” , 《灯》 便是诞生于此时。

  盼望着能到天边

  去那盏灯的下面——

  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虽然光的箭, 已把距离

  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

  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

  轻轻的抚触一下

  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这首诗的开头让我立马想到 《阳光在远处》 ——阳光是遥远的, 而在这里, 盼望是遥远的。“盼望着能到天边/去那盏灯的下面” , 灯的下面是什么?是作者希望的光明, 是他渴望得到的自由!有人评析这首诗说:“身陷黑暗之中才更知光的可贵, 身陷囹圄之中才更知自由的可贵。 ” 的确, 没有人能比此时狱中的诗人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对自由的期盼—— “颤指” , 说明作者的情感已经到了极端激动和痛苦的时候;而后面 “轻轻的抚触一下” , 既表现出对 “灯光” 的爱, 又点出作者只需一点足以的心情, 可见代表着自由光明的 “灯光” 在诗人心中是崇高而神圣的。

  三、 从 《太阳》 到 《向太阳》

  在艾青有关 “光” 的一系列意象中, “太阳” 所迸发出的热情恐怕是最为强烈的。如果说 《向太阳》 是艾青创作激情的一个高峰, 那么之前的 《太阳》 便可以看作是这篇宏大乐章的序曲。

  这两首诗分别是写于 1937 年和 1938 年, 这正是中国进行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 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旧势力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妄图把中国推向黑暗的深渊;另一方面, 革命者和劳苦大众也正为打碎旧世界、 建立光明自由的新世界而努力。诗人在此将光辉的太阳展示我们面前, 预示希望将临。我认为这两首诗必须贯穿起来欣赏,这样才使它们更有史诗的意味, 让人在时间与空间上感受到时代正发生着巨变。

  四、沉寂后的哲理之光

  艾青的生平应该说是比较坎坷的, 特别是在我国60年代左右进行的大规模运动中,被划为了 “右派” , 致使其诗歌创作暂停了整整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沉寂,二十一年的痛苦,最终凝聚成了一首《光的赞歌》 。

  “重新获得生存、 创作权利之后, 诗人不能不对社会、 人生、 历史, 以及自己的一生,作一全面的深入思考。 《光的赞歌》 , 就是这一思考的结晶。光, 再一次启示了诗人……在诗人看来,此时此刻,只有光的形象能传达自己的心绪……因此, 诗人再一次选择了光,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可以说, 这首诗是艾青对自己走过的人生以及创作的一次总结, 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他今后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是一次“重生” 。在这么多年的沉淀后,“光” 在诗人的作品中已经不再是像 “黎明” 、 “灯火” 那样单纯作为作者心理上的寄托, 也不再如 “太阳” 一样总是代表火热、 光辉的希望, 此时的 “光”充满

  着诗人的思考, 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推荐文章

图书出版合同(样式五)

图书出版合同(样式五)甲方:(出版者)  地址:   ...

北京市劳动合同书

北京市劳动合同书 甲 方:___...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