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表达幽默的时候经常采用的文学技法是重复。举一个最简单也是最近的例子来说, 在他的以字词游戏为主的诙谐文集《越说越对》中, 有一篇《不如酸辣汤》。其中写道:

  烹调学教授博士在品尝了冰激凌后指出:“缺乏酸辣汤的味儿!”在吃了鱼香肉丝以后批评说: “一点也不清爽!”在吃了拔丝苹果以后指出: “缺乏动物性蛋白质! ”在吃了红烧海参以后摇摇头:“比老豆腐贵得太多!”喝完豆汁以后叹息说: “哪里比得上茅台酒! ”吃完涮羊肉以后他大发雷霆地质问道:“为什么不把它做成冷食呢?”

  像这样以同一句型的反复运用而写成的随笔, 从篇幅上可长可短。O教授是否真的像这里写的那样六次或者是五次对中国食品发表了评论, 这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读者在第一句话中就已经品出其中的异味来了。但重复还是必要的, 其目的是为了丰满这位教授的形象。他虽然看上去像权威,实际上却代表了一种爱发牢骚的类型, 一种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人, 而他自己的观点却又常常变来变去。这里王蒙把他的一个经常使用的主题, 即事物的不可把握性, 处理成了负面的例子。比如他常常把自己比作蝴蝶, 认为来自他人的定义都不能束缚和影响他:“我的一篇小说取名蝴蝶。我很得意, 因为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个大蝴蝶。你扣住我的头, 却扭不住腰。你扣住腿, 却抓不着翅膀。你永远不会像我一样地知道王蒙是谁。”

  我们可能想问, 谁是这位O教授? 当然作者本人和这位美食家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目前的中国, 一个不知是规矩太多还是太少了的社会。1976 年以后, 一个统一的规范被打破了。从那以后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存在。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多元化, 可是多元化的结果却好像变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意见, 并敢于把它公之于众。因此便出现了意见的混乱和没有逻辑。文学批评家们总想对某一作家下定义,但作家却不希望被单方面地定性。在这方面王蒙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专家们不想接受现成的意见, 就在夏日里没完没了地拉扯什么真正冰冷的饮料, 并通过把小木条说成小木棍的逐渐扩大的做法, 最后变成了《越说越对》。(顾彬)

推荐文章

中考历史同类知识点归纳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中考历史同类知识点归纳比较——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初中课本文学常识11

②《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