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五岁就开始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12 岁在北京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少女时期去西欧游历并在英国读过一年高中,在那里,林徽因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和威尔斯、福斯特、曼斯菲尔德等英国著名作家。1924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术、建筑,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经受了严格的西方建筑和美术技巧的训练。毕业回国前夕又与梁思成一起对欧州古建筑作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如此独特的经历,使她具备了中西文化的双重修养。

  近几年学界对于林徽因研究逐渐深入,但主要局限于她的诗歌研究,她的小说因为数量少,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至今研究论文不到

  20 篇,而且这些论文基本上拘泥于对《九十九度中》和《钟绿》等单篇小说的论述,个别论文虽然关涉到了她的全部小说,而且也分析了小说的中西文化内涵,但也大多只停留于艺术手法的探析,对其内容上的中西文化因子涉笔较少。林徽因的小说在内容上选择小人物作为表现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体现出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形式上又巧妙地把意识流、打散重构等西方现代小说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古典诗词的意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内容上,用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去选材和观照人物。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留学日本又在国内担任官职。祖父和父亲的双重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林徽因影响很大。童年时期古典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已初步接触民本思想、平民意识等传统文化精华。少年时期接受的西式教育,以及后来的留学生活,又有机会大量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学成回国之后尽管过的是知识阶层的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隔着“一扇窗”,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她时时关注“窗子”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与梁思成在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于是内心潜藏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平民意识很自然地喷发出来,体现在小说中就是选取一些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

  在形式上,把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和中国传统小说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林徽因没有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六篇小说全部采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横切面”写法,同时又结合了一些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期间主修建筑和美术,接触了大量前卫的建筑和造型艺术,也经受了系统的美术和建筑方面的技巧训练。而且她善于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小说创作中也自然地融入了建筑和美术技巧。最典型的当数《九十九度中》,作者运用了造型艺术中“打散重构”技巧来结构小说。所谓“打散重构”是先对原有形态进行科学分解——“打散”,然后又将分散的各元素按照新的美学构想重新排列、组合出与原型完全不同的新形态——重构。

  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修养,使得对文学只是业余爱好的林徽因,写出了不亚于专业作家水平的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作品既有深厚中西文化内蕴,又有高超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尤其是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应有的故事性、可读性,又有西方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横断面生活的立体展示。她以六篇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派的灵魂”,并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推荐文章

2014中考高分宝典:英语答题技巧

中考高分宝典这一篇讲述英语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

中考作文范文:明天,你好!

泛黄的胶片,凝固了时光,每当旋律响起,淡淡的唏嘘和隽永...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