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不过,在我们深入研究散文家刘白羽的同时,不要忘记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战地记者、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

  1938年春,刘白羽已是一名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他克服种种阻碍,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他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先后参加了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枪林弹雨的前线战地生活,刺激了刘白羽敏锐的眼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培养了他深刻的思想,他用自己多姿多彩的笔记 录历史,表现真实,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通讯与报告文学作品。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刘白羽就撰写了《八路军七将领》《在游击中间》等报告文学。但刘白羽的大量 报告文学作品,则产生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在革命年代更是激发了我军的战斗意志,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 独立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正密谋夺取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边伪装和 平谈判,一边调兵遣将,运送物资,准备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抢占东北,发表舆论,污蔑在东北的共产党军队,企图予以全面剿灭。在政治和舆论的双重压 迫下,组织决定调刘白羽以新华社特派记者的身份随军进入东北,适时报道战争形势。此后,在整整3年的解放战争中,刘白羽始终奔波在战争的最前沿。他先是在 东北战场上随军事调停处执行部的执行小组进行采访,后来又随大军入关,南下渡江采访。他说:“在战争中,指挥员的责任是指挥,战士的责任是用枪,我的责任 是用笔。”紧张的战争场景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新闻报道的迅速性、敏捷性和战斗性。战争的紧迫和复杂需要他以大量的新闻报道和通讯传达战争场景,宣传中国共产 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鼓舞后方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崇高事业。同时也正是新闻通讯的及时性和迅速性,才使得后方群众及时了解前线战况,识破 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刘白羽的通讯主要写战争,而这些通讯的第一批读者就是部队战士。部队特别重视记者和通讯员写的新闻报道,通常写哪个连,就会引起哪个连的强烈重 视和反应,这些通讯报道还会被连队作为教育战士的第一手活资料。在长期的战争宣传工作中,刘白羽发现简短的新闻报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希望 得到更详尽、更全面的内容事实,而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就能将生活的方方面面联接起来,全方位地集中报道。刘白羽曾说过:“斗争需要我们拿起报告文学这 个武器。”因而,他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主动运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详尽全面地表现当时的革命战争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塑造艺术形象,并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 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物,它最大的特点是及时性、纪实性与文学性。刘白羽认为,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写真实,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 事,表达真实的情感。他的报告文学,有的表现英勇的人民军队不怕艰险、顽强抗争的英勇事迹,还有的表现人民军队中的高级将领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过硬的军 事指挥素质;有的表现后方老百姓支持人民军队的军民鱼水情,还有的揭露反动派的各种阴谋等等。他的报告文学可谓题材广泛、内容真实、情感深厚,成为战争前 线鼓舞人心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刘白羽的报告文学在纪实性的基础上,还蕴藏着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腻的生活体验。《同志》是刘白羽1941年写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写“我”没有赶 上大队伍,躲在一个荒村中,遇到一位老人和脚受伤的青年,老人对青年的殷勤照顾,让我误认为青年是老人的儿子。因为敌人到处都是,所以我和青年开始了互相 的猜忌和警惕,最后发现我与青年都是“八路军”,我们原来是同志,而青年也不是老人的儿子,老人是拥军的老百姓。文章中的细节刻画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 “第二天天刚亮,一阵鸟声刚噪过去,窗户纸上灰色的黎明晃了一下眼。我跑到隔壁去,一推门,还早眠在门板上的苍蝇嗡的一声冲到我脸上,像落了阵把雨点。” 刘白羽有极强的文学功底,在《同志》这样紧张的叙事氛围中还能用细致的笔墨,幽默的比喻来加强文章的形象性。文章中“我”与青年之间关系的变化是极其微妙 的,刚开始我们互相试探,又互相警惕:“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我急速地问他:‘怎么,踩在犁刃上了?’看,他多么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 紧机警地扯开去:‘枪……这半天不响了……’”“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便故意和我作难了。”“我 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于我不利的坏分子吧。”当风吹来把“我”藏在帽檐里的有“八路”标志的布片掀出来时,“我”与青年之间的气氛发生了 大大的改变,“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的,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 着了。这样,他和蔼地把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你是同志……’这时我羞涩地把枪抽回,将那写着‘八路’的臂章舒展地铺在石头上,两手不自然地匀着 它。我们两人互相看看,笑了出来。”“忽然,我对他的反感一点没有了,还想为他做点什么才好。”刘白羽在长期的前线战斗生活中,善于揣摩和把握人物的真实 情感,《同志》的题目“同志”正是这篇文章的关键线索,一旦我们发现彼此之间都是人民军队的革命战士,我们之间是同志,那么我们之前的一切猜疑警觉都会消 失,换来的是同志之间甜蜜的微笑和彼此的信任和好感,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共同的革命追求和革命理想下最真诚的同志间的感情。文章的最后还有对老人和青年关 系的解释,青年并不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只是一名支持抗战的拥护人民军队的普通老百姓,“老人眯了眼睛望着酱油色的水浪悠悠地说:‘你们知道吗?……我的儿 子,也在队伍里,说是号兵,你们知道吗?……’”以老人的话语作为文章的结尾,原来老人的儿子也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同志遍布全中国。这样的结尾不仅紧紧 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同志”,同时还表达了全民抗日的热情,表现了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辉形象,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深得民心的社会意义和现 实意义。

  刘白羽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人民与战争》中,真实地讲述了东北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事迹。文章中说作者访 问了前郭旗街上天丰客栈中的一处伤兵暂留所,那里有十几个儿童团员,“一个13岁的孩子,为了给一个重伤号喝热开水,那样寒冷的夜晚满脸是汗地从我身边跑 过;一个小孩子伸手给伤员轻轻揩脸,伤员忍受苦痛,感激地微笑着,不想在孩子面前呻吟一声”,作者用平实简洁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令人感动的场景。文中 还写到当人民军队每到一个村庄时,村庄里虽然没有新奇的口号或标语,但是,几个小学生在严寒的天气中,冒着冷冽的寒风,一人往战士们手里塞“一颗热烘烘的 鸡蛋”,就足以让战士们感动得热烈盈眶。在读过刘白羽这样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后,读者也必定会为之感动。在《人民与战争》中,作者特别注重通过人物朴实的 语言来表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比如在郭尔罗斯草原上,在成千上百的群众中,有一位群众这样说:“八路军给我们分了土地,现在是我们报效的时候 了!”还有的群众这样说:“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京白线上的老百姓这样说:“我们是里八路,你们关里来的是外八路,没有里八路,外八路站不住脚,没 有外八路,里八路翻不了身。”这些语言是关东人豪爽而热情性格的体现,也是后方百姓发挥自身战斗作用的自豪表现,还是人民军队深得民心的真实表现。在刘白 羽的报告文学中,既有真实的现实场景,又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精彩语言,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品必然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报告文学是以事件的真实性为写作前提的,在报告文学中从事件到细节都必须真实,不能有半点弄虚作假。但报告文学既是报告,也是文学。刘白羽主张 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从事件场面及人物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方面来丰富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在有足够深度的采访中,必然会发现很多有意味的生活细节,而对这些细 节的把握便足以让作者写出场面生动形象、人物栩栩如生的报告文学。因为生活的真实细节,远远要比一切联想和想象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前面提到刘白羽的《人民与战争》,文章对场景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物语言的具体描写就使得全文充满了生动感,同时文中的几个场景也很令人感动。同 样,刘白羽写于1948年的《光明照耀着沈阳》,也细致生动地讲述了人民解放军解放沈阳,全沈阳人民热情高涨,沈阳全面进入新气象的场面。文章的三个小标 题就拟得很好,像一曲历史进行曲,逐层深入,依次拉开。第一部分是“历史的暴风雨”,展现在1948年11月2日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大势 已去,任何退败前的挣扎都是无力而无用的,历史的前进是不可阻挡的。第二部分“混乱的奔溃与清醒的胜利”,作者通过列举国民党嫩江省主席匆忙从吉普车上爬 往逃跑的国民党飞机上而被一脚踢滚下来的小例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在退败面前,国民党官员不知廉耻、极力自保的可笑的丑恶嘴脸。同时,这样的场景也与全沈 阳街头青年们“兴奋而昂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三部分“光明日月永远属于人民”,写军管会在接收管理沈阳后,沈阳从 11月3日到5日出现的各项事业正常有序步入正轨的场景,“工厂复工了,学校复课了”,“市立二中教务主任说:‘国民党在时,我们10月份的薪金还没领到 手,粮食早没有了,正困难的时候,解放军来了,就发给了生活费。’”“在沈阳解放后的10天内,市民有三大高兴的事:第一是解放军纪律好,第二是水电交通 恢复快,第三是粮食价格低落。”读刘白羽的报告文学,我们不仅能跟随他回顾当时的精彩历史,更能从阅读中激发起一种神圣雄壮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或许 这正是刘白羽报告文学历久弥新的意义所在。

  《北京的春天》是刘白羽写于1949年的报告文学,记录了北京群众热烈欢迎毛主席与毛主席检阅人民军队的历史场景。文章中有对毛主席的刻画: “毛主席穿着黑布棉大衣,戴着一顶黑色便帽,精神爽朗,巍然站在第一辆淡绿色吉普车上”,“毛主席不断地举手还礼,还亲切地注视着从炮兵到步兵的每一个战 士的脸孔,他的眼光充满关怀和嘉奖”。作者虽笔墨不多,语言简洁,但却能抓住人物的细节特征。刘白羽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纪实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典范,是时 代脉搏跳动的记录器,是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

  刘白羽是作家,更是战士,“要走到部队前面”是他的座右铭。他常年穿梭于炮火中,来往于枪弹里,不仅全身心地奔赴战斗前线,贴近战斗,更是战斗 中的一员。没有这么多年的战争生活体验和战斗素材积累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战争报告文学作品。而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还是我们走进 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更凝聚着我们感悟历史、走向未来的一种能量!( 梁向阳 宋 琦)

推荐文章

中考关于苦难使人成功的作文素材

篇三:  1、每一个伟大的运动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嘲笑...

读书·书单:《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作者:胡适

基本信息书名: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作者:胡适标签:文学 杂...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