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期盼已久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第四、五卷,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李自成》所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在35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经历了浩荡而曲折的历程。前三卷中,农民军由失败走向胜利;刚刚出版的第四、五卷中,他们又由胜利走向失败。如果说整部长篇的基调是壮美与优美的交替,而以壮美为主,那么其情节进程上的失败———胜利———失败,在审美形态上就表现为悲壮———雄壮———悲壮。

  小说第一卷在失败中开场。那是崇祯十一年秋,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陷入敌人预设的包围圈,突围出来后,只剩十八骑,等于全军覆没。但是他和战友们仍败不馁,保持着骨气和信念,尽管身处暗夜,却看到薄明的曙色在向着自己微笑,于是在逆境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终于将革命重新推向高潮。唯其如此,前二卷的主调必然是乐观,昂扬,洋溢着理想主义。当他们被官军围追,受瘟疫侵扰,遭朋友暗算时,固然有过悲愤,有过痛苦,从而给作品带来低沉的氛围。但低沉中不乏坚毅,不乏希望。而一旦走出困境,特别是在崇祯十四年破洛阳,杀福王,继而三次进攻开封时,我们听到的就不是悲壮的歌声,而是雄壮的进行曲了。

  四、五卷的主调恰好相反。尽管第四卷从崇祯十六年冬写起,很快进入崇祯十七年春向北京挺进的场景;尽管义军北伐途中一路迎降,所向披靡;尽管李自成顺利地进入紫禁城,似乎夺得了天下;但“福兮祸所伏”,胜利中隐藏着失败的因素。由于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义军除了劫富济贫之外,拿不出任何新的发展经济的良策;由于大顺政权从未设官理民,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由于李自成对关外满清政权的野心和实力缺乏起码的了解和重视;因此当大顺君臣陶醉于表面的胜利,并继续犯下新的错误时,读者只能为他们惋惜,为他们忧心,而不可能随他们一起欢呼了。果然,自从山海关战败,局势就变得愈来愈不可收拾。他们不断地败退,从北京退到陕西,又从陕西退到湖广。曾经被他们占领的地方如今纷纷反叛,义军重臣一个个地死去,仅仅一年后李自成也单人独骑牺牲于九宫山下。这样,弥漫于四、五卷的就不是凯旋的乐章,而是英雄末路的悲歌了。

  与情节和整体风格相联系的,是人物性格的演变与发展。这在李自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实际上从第三卷开始,随着革命进入高潮,他身上的缺点和消极因素已逐渐暴露。

  《李自成》是一部广阔地反映晚明社会生活的巨著。第四、五卷中,不但李自成以及义军方面的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性格都有新的呈现,而且明朝、满清方面的各色人物也都在急剧变化的形势面前生动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气质与个性、情操和品格。如围城时刻的崇祯,仍有过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很快破灭,刚愎的个性使他必然地选择自缢的道路,从而走完了自己独特的悲剧历程。又如处于改朝换代中心地带的太监、宫女们的心态也都在作者笔下得到活灵活现的表现。再如,在《太子案始末》单元中出场的钱凤览等若干人物,因为面临着生与死、卑劣与良知的双重考验,其表现就更具有牵动人心的魅力。

推荐文章

读书·书单:《末日总在咫尺间》作者:丹·卡林

书籍信息书名:末日总在咫尺间 作者:丹·卡林 标签:世...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词和曲的区别

  词是诗歌的一种,与现代的的歌曲一脉相承,其实作词就...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