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化学之物质的构成例题(4)
贤知助手整理了初中七年级化学之物质的构成例题(4),希...
当代散文名篇《雨中登泰山》,初发于《人民文学》1961年11月号,后入选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其手稿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安放40余年,最终由该社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那是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专用16开绿格稿纸,首页右上角盖有《人民文学》杂志的发稿印章;末页尾部五分之四以下裁去,文章结束于“我们敢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瀑布,喜而为之记”,与《人民文学》及语文教材所载文本略有不同。稿纸上一笔漂亮的硬笔行书,一字一格中规中矩,儒雅有致灵秀隽永。整篇文章汩汩滔滔洋洋洒洒,有如扬鞭驰行又如江河直下,一任才学情采汪洋恣肆放纵奔流。中间有修改——字、词、句都有,但不多,没有反复推敲涂饰的疙疙瘩瘩,可见下笔之前已是腹藏丘壑胸有成竹。作者精深的文学功底与厚重的文化素养凝注其中,赋予手稿以文学与书法相得益彰的复合之美,读之很自然想起巴金关于“李健吾聪明,博学,有才气”的评价。
李健吾是山西人,但对齐鲁大地一样感情深厚。1950年前后,曾有文化工作考察团赴山东老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李健吾随团前往。一路所见所闻,让他不禁精神振奋文思神来,高呼一声“我爱这个时代”,遂有多少激情灼灼的文字喷涌而出:《向劳动人民学习》《民兵英雄》《淹子崖》《向民间艺人学习》《农村剧团》《毛主席的文艺先锋》……归堆打包结集而为《山东好》,交付平明出版社出版印行,时在1951年7月。而“雨中登泰山”则是1961 年7 月里的事情,这一点在《我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有明确记载。那是一篇应邀谈创作的小文,李健吾在文中不无歉意地谈到:《雨中登泰山》原为当时的《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姜德明所约写,可是“回到北京,文章被《人民文学》先下手为强,拿去发表了”。他为之诚恳检讨:“我到现在还觉得对不起姜德明同志,因为我失了约。”
1961年,正处在我们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并肩携手共渡难关,万众一心共同谱写一曲新的《黄河大合唱》。《雨中登泰山》就像这支时代颂歌中的一个小小音符,雄健高迈,正气浩然。“为了衬托山高势险,我写自己如何胆怯力弱,又从游人中特意挑出了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还挑了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之所以写这些,作者的解释是:“这对我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对读者,在困难中,也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在这种鞭策和鼓励下,作者“不得不奋力前行,终于上到了泰山之巅‘而小天下’!”这无疑正是文章的主旨,其意义不言而喻。正像杨朔的《泰山极顶》、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等产生于同一个时代的那一批美文一样,激发的是正能量,滋养的是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