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总复习之阅读理解:看电视的利与弊
Most children like watching...
从1993年林杉撰写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出版至2015年3月两部“林徽因传”同时问世,20余年时间里一共出版的“林徽因传”已达24部。“林徽因传”相继出版且数量颇为可观,显然与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有关。鉴于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近20年来“林徽因传”的频繁出场理解为迎合读者心理、带有商业盈利目的或许并不过分。
综观现有的“林徽因传”,从种类上说,20余部传记除林杉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和流云的《林徽因文传》外,余下皆定名为“林徽因传”而未有评传、别传、外传等,使其在整体上略显单一、平淡。从形式上说,现有的“林徽因传”版本在普遍采用传统文字形式的前提下,既出现了林杉《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李宪瑜《图本林徽因传》式的图文并茂类型,又有王臣的《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姜雯漪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署名林徽因、姜雯漪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文集·林徽因传》式的“传记+文集”的形式(其中前者分为两册,后两种“传”与“文”共存在一本之中)。从写法上说,除部分“林徽因传”采取了从林徽因生活某一阶段写起的方式(如:伦敦与徐志摩相遇等),范姜姜的《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只写到林徽因嫁与梁思成、二人携手归国,可视为“阶段性传记”,除林杉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具有“心灵史”的特点之外,余下的“林徽因传”都采取了传统的形式,即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记录传主的生平。从文字表达上看,流云的《林徽因文传》、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张馨桐的《你的温暖逆光而来:林徽因传》、墨倾城:《念人间 刹那芳华:林徽因传》采取了诗行排列、散文随笔式的笔调,它们在追求视觉美感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而从“林徽因传”写作的阶段性特征来看,90年代至新世纪初10年共计出版的“林徽因传”仅有5部,“林徽因传”的大量出版是在2010年之后。“林徽因传”在写作和出版上的前后不平衡反映了其日趋增长的“消费意识”。
比较各种版本的“林徽因传”,林杉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张清平的《林徽因传》、陈学勇的《莲灯诗梦:林徽因》水准较高、可作为佳作、上品,其中,又以陈学勇撰写的《莲灯诗梦: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版,2012年2版)最为突出。著者曾与林徽因后人及相关人士如梁从诫、林洙等有过交流,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与照片并在传记文本中公开。对外界盛传的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未娶一事给予了符合事实的澄清(168页),对林徽因作品的最新发现(如诗作《那一晚》的援引,110页)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得力于著者本人的学者身份及师承关系,《莲灯诗梦:林徽因》记述与研究相结合,文风质朴,既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传记文学,又可作为研究辅助之用。是为现有“林徽因传”的代表作。
与《莲灯诗梦:林徽因》的撰写情况相比,“林徽因传”在具体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显得较为突出。除频繁出版、过度消费难免使“林徽因传”成为商业意识显著的“畅销书”之外,大多数传记都没有在访问传主亲友、后人和关注最新研究成果上下功夫,而更多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纠葛上,因此显现出较为清晰的经验化、模式化的倾向。同样的,由于材料搜集、整理的不够,“林徽因传”在记录传主生平时也难免顾此失彼。事实上,就个人成就而言,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贡献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她在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蓝等建筑设计上的卓越成就,应为历史所铭记;她协助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英文初稿,以及她个人在建筑学上所著的文章及其理念,是中国建筑理论史上重要的财富,值得后人总结与继承。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也很显著,但这一留给文学研究界的课题就林徽因一生来看,属于阶段性的、非主业性质的,不宜颠倒主次。最后,林徽因之所以被称为“一代才女”、生平事迹广为流传,与其人生境遇、个人成就的关系最为直接,而与出身名门、浪漫而传奇的爱情故事等究竟有何关系需要客观、公正的看待。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林徽因传”还是相对于林徽因本人,口耳相传过程中营造的“期待心理”已成为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林徽因、渴望一探究竟的重要前提。这一点,不仅是“林徽因传”大量撰写与出版的内因,同样也是造成“林徽因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易于出现望文生义、演绎失度、有悖史实现象的“预设条件”。传记只有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拥有其历史价值,使“传记”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持有开放的文化视野。林杉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陈学勇的《莲灯诗梦:林徽因》在书后列有包括林徽因文集、梁思成文集、徐志摩文集以及友人回忆录等在内的“主要参考书目”,便符合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