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歌形式审美观

  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中说:“所谓形式,里面虽然包括着体裁和格式,却不只是体裁和格式。在文学上,所谓形式,里面包含着体裁、格式、结构、手法、风格、韵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唯其如

  此,他提出著名的主张———诗的散文美时,才把口语与自由诗体连在一起作阐释。这里的形式审美,也是包括艾青对新诗的语言、体式两个方面以及二者综合的见解。

  艾青对诗歌形体格式———体式的看法,是和变动的生活和变动的生活引起的这样那样的情绪感受结合在一起的。在《诗论·形式》中他说:“不要把形式看成绝对的东西———它是依照变动的生活内容而变动的。”在青年艾青

  的形式审美观中,在体式上追求模式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他还说:“千万不要把从人家那里模仿来的形式贴上标签,因为那样做纵或可以遮掩了读者与批评家,却遮掩不了那被模仿的作者的。”其实又何止于模仿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不合身材”———和自己独特的生活内容———情绪感受不能相称。在《艾青选集·自序》中他就说:“我曾尝试了许多诗体……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达出来。”唯其如此,才使他在关于诗的节奏体式上坚决主张合于生活感受本身的自然,反对雕琢。在《爱国诗人闻一多》中,他说:“这些特点却常常被一种愈来愈严格的近乎形式主义的规律约束着,有时使他的诗成了不自然的雕琢,以致限制了他的原来是异常热情的心胸,形成一种矛盾。”可见,他并不认为闻一多的现代格律诗追求有多少可取之处,而根据他在形式审美上的理想追求也不难推测到,他追求自由诗体。关于自由诗体的节奏形态是旋律,在《和诗歌爱好者谈诗》里他说:“自由体的诗,更倾向于根据感情的起伏而产生的内在的旋律的要求。”

  那么,“旋律”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新诗的自由体诗中又怎么表现?说“旋律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这样的解释只是感觉印象,当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是“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的声音,也太抽象。其实从郭沫若

  提倡“内在律”,戴望舒提倡“情绪的抑扬顿挫”,到艾青的“根据感情的起伏而产生的内在的旋律”,都是把“旋律”归之于情绪节奏。但情绪节奏并不只属于自由体诗的专利,格律体诗也允许有的,他们都把作为一种特定的节奏形态和情绪内在起伏混在了一起,以致总讲不清楚。节奏形态大致可分两种:复沓状与推进状。复沓状我们就叫节奏,推进状则称旋律。艾青形容“旋律”像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的说法是合于声音感觉印象之真实的:一、这声音是起起伏伏的,有时还可以大起大伏;二、这起起伏伏的声音是推进而非回荡的,正如同小河的水声高高低低表明小河在向前流动。但这种旋律化节奏又如何显示呢?如果说复沓型节奏靠音组等时、停逗来显示,那么,旋律型节奏靠的是语调———或者说声调。

  艾青认为:格律体诗的声音节奏是通过“音节和韵脚”来显示的,而格律体诗基本上属于复沓节奏,可见复沓节奏的音乐性———或者说“声音的象征”靠“音节和韵脚”。而艾青是自由体诗的推崇者,他说以不同的声调来表现不同的情绪,主要是指自由体诗这种以声调表现情绪的完整说法是通过声调体现的声音节奏来作“声音的象征”———象征地显示(其实是感发)情绪。而自由体诗基本上属于推进节奏。在艾青心目中,自由体诗的推进型节奏是通过“声调”来表现的。

  艾青所说的“各种不同的声调”又分哪几种呢?我们从他在这方面的审美主张出发,再结合他的自由体诗创作在追求旋律化的表现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排句、语调和押韵。艾青从早期创作起,就很重视变化与统一的关系,这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审美观中很醒目的一条是在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力争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因此他的三种声调表现也大致体现着这个审美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明白,艾青对于新诗节奏体式构成的认识趋向于以情绪内在律动为依据,因此他成了自由体诗的积极提倡者。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些形式审美观又同他的语言审美观辩证地统一在一起。这种统一基于他对语言是材料又是工具的思路。构建新诗节奏体式的材料是口语,也就是说,口语自然流利的语音作为材料,是自由体诗推进式节奏表现的基础;口语从词语到句子,以非模式化的自由结合形态,又成了自由诗体式构成最合适的材料:而口语又以其组合结构关系的自由灵活,也成了构成自由诗节奏体式构成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因此,艾青的诗歌形式审美观念突出地呈现为:作为材料与工具的口语与自由体诗推进节奏体式的辩证统一。

  (《诗文品鉴》,丁敏)

推荐文章

北京各区2012年英语一模作文题汇总(三)

(海淀2012年初三一模)根据中文和英文提示、写一篇意...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