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这是鲁迅的《故乡》(《呐喊》)的开头部分。这一短篇小说被收入到日本中学的语文教材,是许多日本人都熟知的篇目。近40多年前,我也是在故乡的中学里读到的这篇作品。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在我们村子里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的住持,他告诉我们鲁迅是在日本编辑世界文学全集之类的书时,作品一定会被选进去的中国名家。

  主人公“我”乘船回乡时水乡的情景、“大祭祀”、“忙月”、“长年”、“闰土”、还有猹……当时吸引我的不是篇尾关于“希望”的那段名言,而是这些我从未去过的外国的、与阅读西洋小说所获得的印象截然不同的情景以及词汇。

  另外,因为我是家里排行最大的孩子,上面没有哥哥姐姐,所以我特别能够体会到主人公对闰土的那种如同对待兄长一般的敬慕之情。闰土讲述的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美好世界,所以“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接下来,就是无可取代的“故乡”这个标题以及作品的主题。

  我的故乡不是水乡,而是坐落在盆地里的一个村庄,四面环山。那里只有一所中学,毕业以后我就到邻镇去读高中。由于附近没有大学可上,念完高中便只能离乡。然而,离乡虽然只是短短的5年以后的事,我却并不怎样觉得那一时刻的临近。村里生村里长,很少有机会出远门,每天除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烦恼,有时也为高考会怎样而担忧。

  读小说这个最大的爱好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没有改变过,但当时却连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将来会学中国文学,更何况是专门研究鲁迅的小说作品。

  30多岁的时候去了浙江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以及回国以后,几次去到作为《故乡》舞台的绍兴、以及鲁迅故居参观探访。不知不觉年龄就超过了主人公“我”而与“豆腐西施”有了一拼。中学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而我甚至还能喝上一点绍兴酒了。“故乡”早就丢掉,我成为了“异乡”的居民。

  在盂兰盆会、正月、以及有社戏“俄”上演的祭会期间我还会回到盆地的村庄。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早已去世,寺庙的住持也已经换了别人。作品《故乡》开头主人公所怀有的悲凉之情,也成为了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只有年龄不断增长的我自己的情感。

  中学时代的我之所以被鲁迅的《故乡》所吸引,或许是因为无意间感觉到那作品中描绘的正是遥远将来的自己也未可知。

  我自硕士论文写鲁迅以来,虽几经间断,却能把他的小说研究到现在,这或许是因为我在其中寻找着被描写的自己的缘故。

  此次起草本篇,重读《故乡》,我这样想。

  (作者系近畿大学、佛教大学兼课讲师)

  (永井英美)

推荐文章

中考英语知识点:精选320个必考名词(三)

101. east 东;东方102. egg 蛋;卵1...

初中物理知识点:声现象

声现象 <p...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