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最难的是结构,

  《李自成》先后有序调配有方

  写好长篇历史小说,要较之城市的、农村的、军事的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更为艰难,同样的篇幅往往付出的是加倍、甚至几倍的精力。这里不仅包含着 艺术审美的创造力,还需要丰富的阅历,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的收集、阅读、研究和理解,需要广泛而渊博的知识积累,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创造活力,与思想的活 跃和不断迸发的灵感,最终才会对历史产生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产生一般人远不可企及的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构想,而这就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灵魂和中坚、 基础和根本。这样才有可能写出艺术的典型性、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深刻性,使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民族,我们广大读者公认的佳作、 名作。

  在这样的根基上,才能塑造出真实而又可信,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多变,有血有肉而又有情有味,多彩而又厚实,使人的心灵激荡、感情震撼,让人 不仅感慨、感叹而又感动不已的文学人物。只有塑造出这样的人物,才能真正写出复杂的历史事变的本质和规律,从历史规律中反映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艺术要求、艺术效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作家来说绝非一日之功,首先对作家水平高低的严峻考验就是长篇小说的结构。长篇小说最难的是结构,而《李自成》首先的突破和创造就是在长篇小说结构上先后有序调配有方。

  《李自成》这部书,篇幅浩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生活面广,头绪复杂,稍有处理不当,就会给人零乱的感觉。姚老对此很有办法,他说 过这样一段话:“这样一部三四百万字的大部头长篇小说,过去并无范例可借鉴,我必须自己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思想。”《李自成》第一卷写于 1957年,是从潼关南原大战开始的,李自成败得很惨,突围出来只剩十八骑,几乎全军覆没,失败是惨烈的,但李自成的精神没有垮,士气没有垮,他遁入商洛 山中,不悲观、不失望、不服输、不气馁,他从头开始,对自己和义军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希望,持乐观态度;他不屈不挠、惨淡经营,终于站稳脚跟;他奇迹般 恢复过来,打出闯王大旗,杀出商洛山,攻破洛阳,杀死崇祯皇帝的皇叔朱常洵,从此一发不可收,势如破竹,直到进了北京,夺了明王朝的江山。虽然从崇祯十一 年潼关南原大战开始,到李自成进北京,仅仅七年时间,但姚老却写了四十二年,在《李自成》最后一卷——第五卷,李自成在彷徨、犹疑、期待、毫无信心的情况 下,勉强御驾亲征吴三桂,出兵山海关,结果全军覆没,大败而归,从此开始局势就变得愈来愈坏,愈来愈不可收拾,最后逃出北京,退到陕西,又从陕西逃到湖 广,开国元勋一个个在战争中战死,先是罗虎被费珍娥刺死,李双喜在山海关战死,接着李岩被杀,刘宗敏、宋献策被俘牺牲,牛金星下落不明,最后李自成也被乡 勇杀死。从弱小到壮大,从失败到胜利;又从壮大而败亡,从胜利走向毁灭。从结构上看,小说的第一卷从清兵入关直逼北京开始,到第五卷又以清兵入关,一扫李 自成的大顺军和南明的势力,从大顺朝手中夺取政权,登上舞台,统一了中国,构成这部长篇巨著前后呼应,相互映照,保持了整个作品宏观布局、微观设计的严密 性和完整性,这实在是不容易的。《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做到前后风格统一,结构严密,二百数十个大小人物和十分复杂的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安排合理,这与姚 老有一套关于大部头长篇小说的美学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长篇小说最难的就是结构。对《李自成》来说,最难最复杂的也莫过于小说的结 构。姚老对此确实很有办法。在结构上,有时他把几章组成一个单元,上一个单元和下一个单元可以互相衔接,但一般他是不采取衔接的办法,而是突然接入另一事 件,给人另换一个新的境界、另一种新的感受。尽管故事的进程被隔断了,但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却紧密相连,而且互相呼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所谓笔断而意不 断。在单元之间,有大有小,全由内容而定。“三雄聚会”有六章,而“洪承畴出关”只有一章,小的单元等于“过门”、“过场戏”,不要大;重点单元从内容的 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多少章就写多少章,所以《李自成》的结构,先后有序,调配有方;急缓轻重,均衡适当;首尾照应,布局完整;局部发展,总体设计,各有侧 重,繁而不乱。在这个宏大的作品里,时而金戈铁马,惊涛急浪;时而流水芳波,晓风残月。冷场热场前后搭配,波澜起伏;文戏武戏交互出现,变化多端。常常看 了前一个单元,难以预测后一个单元,就是在同一个单元里,也不能一眼望到底,构成了《李自成》独有的艺术境界。

  《李自成》一扫过去作品单一、单调、单色的弊病,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姚老常常是在多样化中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抓住小说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在《李自成》中举不胜举。

  姚老写小说,总是把故事写得很深入,不是只追求表面故事,而是写出人物思想的发展逻辑和性格上的变化,反映出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姚老在塑 造人物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艺术手法。围绕着李自成和王长顺的描写,姚老运用对比的手法,把悲剧的气氛一步步推上去。王长顺是“老八队”留下来的极少数的几名 将士之一,他自始至终都是一名马夫。什么身份、地位,什么世俗习气和等级观念,他既不沾边,也不计较。战士的本色,始终不衰!在义军受挫折、遭灾难时,他 不屈不挠,坚定而又充满了信心;在义军声势大振,迅速发展壮大时,他又能保持清醒头脑。他朴实敦厚,风趣幽默,善于思考,刚正无私,这一切构成了他的性格 特征,使他在义军中赢得了大小将士的钦佩。可是,对于王长顺的这些性格特征,姚老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进行描写,也不是集中在一处进行描写,而是运用对比 手法,通过他对李自成的烘托来揭示的。从第二卷“商洛壮歌”开始,也就是在小说五十万字的地方,至第四卷“李自成进北京”也就是小说三百万字的地方,这中 间穿插在二百五十万字过程中,写了王长顺四次见闯王的不同场面、不同情景、不同心理、不同结果,这构思,不仅艺术上极有特色,毫无雷同之感,而且前后呼 应,发展自如,读后叫人深思难忘,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是在商洛山中,李自成处在危难紧急时刻,王长顺听到石门谷杆子叛变,他急三火四跑去见闯王,被李强 挡住了路,王长顺火冒三丈,放开喉咙大吵一顿,推开李强,便往闯王卧室冲去。闯王正在睡午觉,听见吵闹,连鞋子都穿不及,就出来把王长顺请了进去,还把李 强骂了一顿。危难紧急时刻,王长顺的行动,反映了一个老兵对闯王事业忠心不二的性格。而闯王的举动,又感人地反映了农民军领袖与战士之间,同生死,共患 难,血肉相连的知心情谊。这是在第二卷的上册。第二次是在义军破洛阳后,李自成的人马发展到几十万,他在中原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时,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破洛阳后,闯王声威大增,有人劝李自成称王,建国号。王长顺喝醉了酒,从高夫人的院子里走出来,碰上李自成,他问:“人们说你要在洛阳建国称王了,真的 么?”李自成说:“你听谁说的?”他说:“哎,我呀,我比别人更盼望你早一天建国改元,称王称帝。今天听到这消息,我心中高兴得真想哭一场,可是你这闯王 的称号已经听惯啦。起初我叫你闯将,后来叫你闯王……以后不叫我再叫你闯王,我心里可有点儿,有点儿……”李自成明白王长顺的意思,连忙说:“王大哥,即 令有朝一日我真的称王称帝,你仍然可以称我闯王……别说你叫我闯王,就是叫我名字,我也不会怪你。”听这话时,王长顺眼眶中滚动着热泪,说道:“闯王,你 这几句话说到我心窝里啦……可是我也想啦,一旦你建国改元,称王称帝,我再不会站在你面前称你一声闯王,随便吃哒。即使你还没有忘记我这个老马夫,可是我 的官职卑小,进不了宫门,再也见不到你同夫人啦。就说有幸你想起我,把我召进宫去,我还得离你很远就三跪九叩俯身在地,连抬起眼睛看看你都不敢。咳!有什 么办法呢?自古来皇家礼仪森严,一道宫墙把亲生父子的骨肉恩情都隔断了,何况我这个老马夫?”这是一次感人至深、推心置腹的谈话。王长顺说得情深,讲得中 肯,听了凄凉,发人深思!反映了他对李自成的那种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表现了一个长期跟随李自成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老兵对农民起义大业胜利的急迫心情和 强烈希望,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闯王地位不断变化,声威不断提高,与战士距离拉得逐渐远了起来的复杂心情和忧虑之感!在这里,同样,李自成句句说的都是心里 话,但能像他说的那样,永远保持“老八队”将帅和士兵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吗?这是不以闯王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闯王的事业走向成功,封建社会的等级观 念,帝王将相思想,以及封建社会的天命观等,将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强烈,特别是在闯王建国称王以后,想继续保持这种关系、也是不可能的。就是闯王想这样, 一旦他当上皇帝,那君臣关系、等级观念,必然发生变化,这残酷的现实,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不管李自成个人的人格如何伟 大,品质如何的高尚,才智如何的非凡,他个人只能受它的制约,受它的左右,而无法摆脱它、扭转它。这是在第二卷的下册。第三次是在开封战役时,王长顺发现 黄河水势大涨,担心堤岸有险,情况紧急,他来到李自成大元帅的行辕,求见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正在开军事会议,王长顺被两个哨兵挡在外面,不准他进去。尽管 闯王老营中都知道王长顺是跟随闯王起义的老队员,立下过数不清的汗马功劳,但中军吴汝义有令,不管是谁,一律不准放入辕门。王长顺再三申诉:黄河水势大 涨,担心堤岸有险,情况万分紧急,关系几十万义军的吉凶安危和开封城内百万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但就是不准他进去,王长顺只好降格,要求见吴汝义和李双 喜,这才让他通过了第一道岗哨,但又被第二道岗哨挡住,要他立在门外,听候吴汝义和双喜小将的传达。事到如今,王长顺才明白,连吴汝义和李双喜也不那么容 易见了,等了大半天,才见到双喜。门里门外,近在咫尺,就是见不到闯王。王长顺百感交集,动了感情,冲进门去,对闯王说:“部署军事虽然重要,但这事也千 万马虎不得。万一今夜出了事情,黄河决了口,后悔就来不及啦!”闯王没有把王长顺反映的这些情况放在心上,不耐烦地说了一句:“知道了。”只派五百人去堤 上巡逻。黄河大堤终于被官军决口,滚滚的洪水,灌满了义军的驻地,人马大伤,而百万人口的开封,也淹没在洪涛之中,使多少平民百姓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 亡,葬身在滔滔的洪水之中。这是在第三卷的中册。第四次是在李自成进北京以后,正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准备登基当皇帝的时候,王长顺闯入宫中,面奏大顺军进 北京后,抢劫奸淫,军纪败坏,丧失人心,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这是在《李自成》第四卷的下册。通过王长顺与李自成的四次接触,既写出了王长顺起伏不平的心 理活动,又较深地反映了李自成的地位、身份变化以后,他的消极面在滋生、在发展,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事实上他已被封建的世俗习气和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逐步 禁锢了。而以义军为家,以当一名义军为荣,战士的本色始终不变,对闯王事业无比忠诚的王长顺,却受到了冷遇,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这里姚老充分地写出 了李自成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封建意识、帝王思想也随着发展起来,想保持义军中领袖与战士的亲密关系已不可能。读这些内容实在受教育,同时也是很高的艺术 享受。有人说:“读《李自成》,既认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又认识了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这话是很对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是姚雪 垠创作个性中最突出、最活跃的特征,正是这样的特征,给他带来了不息的艺术生命,使他的艺术思路变得十分活跃。

  姚老在动手写《李自成》之前,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原则,这就是一定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从广泛收集和研究文献史料入手,不急不躁不走省力道 路。就是在进入写作之后,他仍然要坚持不懈地收集和研究史料,使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源源不断地总有充实,总有提高。姚老说:我一贯认为写历史小说“首先应该 深入历史,而后是跳出历史,跳出历史不是脱离历史,深入是掌握历史的必然,跳出是获得创作的自由,所以深入是为着跳出,跳出必先深入。”姚老这里说的“深 入”与“跳出”十分重要,在《李自成》的创作中,如果没有这种对待历史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态度,就有可能被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封建社会文人留下的不同 倾向、不同内容的史料所迷惑,看不清历史的本质和问题的所在,从而在描绘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毛病和错误。

  小说创作需要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创作,也就没有小说艺术。历史小说的创作也不例外,同样需要虚构,只是虚构的情节,一定要给人以历史的真实 感。《李自成》在描绘、渲染、铺张、精雕细刻和史实可信的结合上,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姚老在创作中始终不忘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具体性,他笔下人物的思 想和感情、性格和形象都深深地打着三百年前的历史烙印。至于风俗习惯、服饰器皿、典章制度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他都进行严格的考证,决不随便使用。一 时弄不清楚的,宁可不用,也决不马虎。对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求,以及关于历史真实和历史小说的关系,姚老从他的学习体会和创作感受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写历 史题材的作品,在其处理的历史范围内应该以历史家要求自己,甚至应该要求比一般历史家的知识更丰富,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者除了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 外,还必须知道一些无关重要的生活细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写史学著作必须重视历史的确实性,而写历史小说所重视的除了历史的确实性外,还有历史 的可能性。确实性不能虚构,可能性只能是虚构。虚构的基础是作者对历史的认识,然后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作家对历史的认识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对历史的认 识更深刻,感受更强烈。历史小说的一切情节和细节产生于历史科学,归结为历史文学。”姚老的这些话,对我来说不仅是新鲜深刻的,而且是很有启发的。至于小 说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他想的就更多了。姚老过去在大学教书时,他开过“小说研究”这门课程,当时他是作为纯粹艺术技巧问题来讲授的。到了写 《李自成》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要把多年来自己在理论上探索的一些问题付诸于创作实践。姚老多次谈到《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对他的影响。他说: “我喜欢《红楼梦》用工笔描写人物,描写生活画面。我喜欢《战争与和平》的气派大,善于描写战争场面,也喜欢它有几章写地主打猎生活的极其生动的画面。这 两部小说在艺术上对我有一个共同的启发,就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应该包罗的内容相当的丰富,人物和世相要缤纷多彩。我在写《李自成》时,竭力向这方面追求, 我希望全书写成时将会展开一幅17世纪下半叶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的生活画面。”姚老追求奋斗的目标,最终在《李自成》中实现了,从帝王后妃到文武大臣, 从文人墨客到市井小民,从义军统帅大将到男女战士,他把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把上层和下层的生活,展示得有声有色,无比丰富,绘出了一幅中国封建社 会绚丽多彩的画卷。

  《李自成》一、二、三卷和“李自成进北京”这个大单元,会给人们留下许多可研究的题目,让人们去思考,去评论,既受到了艺术上的感染和享受,又在思想上和学识上得到启示和提高。

推荐文章

初三有必要上作文辅导班吗【范文5篇】

必须熟悉各种作文。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

聘用合同之驾校教练员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之驾校教练员聘用合同 甲方(用人单位) ...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