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与《李自成》

孟伟哉

  姚雪垠先生出生于1910年10月10日,今年10月10日是姚先生百年诞辰。几个月前,他的儿子姚海天先生致我一函,希望能为其父百年纪念说点什么。为此,我查阅了几件资料,加上自己与雪垠先生的有限接触对先生的印象,又重读了先生的巨著《李自成》第二部上卷中卷,以唤起某些记忆,几经周折,于3月10日写成一文,12日将文稿寄交海天先生。

  姚雪垠先生是一位创作经历漫长的作家,但我对他《李自成》以外的作品几乎无知,我那篇纪念文全部以《李自成》为中心,抒发我的感悟,寄托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

  根据史料,李自成生于1606年,亡于1645年。他起义于1629年,明王朝崇祯二年。年轻的李自成成为高迎祥——“高闯王”旗下的士兵。由于他的勇敢和机智,在起义军中地位逐次升迁,在高迎祥“高闯王”亡故后,他接了高的班,成为“李闯王”。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李自成率领农民造反义军,东西南北,四方征战,虽几经损兵折将,如潼关南原之战败得只剩几十人,总趋势却是在曲折征途上胜利前行,以至在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春夏之交,攻陷大明王朝京城北京,推翻明王朝,自己当了皇帝,并改元永昌。“永昌”者,永远兴旺昌盛之意也。可是,李自成从进北京到离开北京只有四十二天,去而不复还,在他自定的永昌二年,即1645年,竟被多尔衮的清军追杀得成为孤家寡人,最后丧生于几个图财害命的乡民之手(据小说《李自成》的描写)。

  李自成从起义到覆灭的过程,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岂是忽焉,堪称忽忽焉!

  姚雪垠先生穷半生精力研究明史,研究李自成由兴而亡的历史,在掌握熟悉大量背景史料和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展开文学的想象和描述,寓深沉思考和激情热血于艺术图卷之中,成就了小说《李自成》。

  作为历史小说,《李自成》是真正的鸿篇巨制,其卷帙之多,场景之广,人物之众,历史蕴藉之丰富厚重,在中国小说史上达到了空前,其艺术创作价值和思想启迪价值也十分巨大。在姚先生之前,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以温故启新情怀,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论说李自成的悲剧。这篇文章被在延安的毛泽东列为共产党的整风文件,令干部学习,可见历史上的李自成事件,对后世的革命者具有何等启示意义。

  在交给姚海天先生的文章里我说,我不想对《李自成》这部小说做社会学和文艺学的阐释,那很难做到,我宁愿做几个比喻——

  我说:《李自成》这部小说犹如一座警钟,它时时都发出警报声,警示着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我说:小说《李自成》像一个剖面无数的多棱镜,人们从每一个剖面,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形影,包括自己不同的面容……

  我说:小说《李自成》像一个巨大的谜语库,储藏着许许多多谜语:让人们可以做无尽的猜测……

  我手头没有给海天先生的底稿,但这三个比喻的精神大体是不差的。

  我认为《李自成》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姚雪垠先生创作了这部小说,是用文字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他的名字和生命,将因《李自成》而不朽。

推荐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之字词训练题及答案

本篇文章暂无摘要~

印刷设计合同书范文

业 务 合 同 书 甲方加工承制方:乙方委托印刷方: ...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