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
贤知助手学校为您带来初中数...
例 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名称。
丁丁同学的身高是()厘米、体重是 35(),他睡的床长约()米,他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 2(),一节课是 40()。
【分析】这类题目是最为简单的常识题,一般不需计算和推理,主要是考查我们是否具有生活常识,是否了解生活实际的情形,是否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它通常以填写单位名称和数据的形式出现。填数时要考虑数据是否合适,要考虑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要了解事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或一定范围中的大致数据进行填空。
【思路】联系具体情境,先确定填写哪类计量单位 (时间、长度、面积、质量等 ), 丁丁的身高用长度单位,体重用质量单位,床长用长度单位,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用面积单位,一节课的时间用时间单位。再根据具体数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小学生的身高一般是一百几十厘米,体重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 床的长度、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一节课的时间可以用排除法来确定合适的计量单位。
即丁丁同学的身高是 (120~180) 厘米,体重是 35( 千克),他睡的床长约 (2) 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 2( 平方分米),一节课是 40( 分钟)。
【回顾】解答时,先要弄清题意,确定计量单位的类型和性质,分清是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或时间等,还要根据数据的大致范围,然后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想象法等来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注意生活中的使用习惯。
例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3 吨=()千克
(2)¾时=()分
(3)480 立方分米=()立方米
(4)50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分析】这类题是进行同类量的相邻名数之间的改写,要保持名数的值不发生变化。生活中为了使用的方便和遵从习惯,常常会需要运用不同的名数。本例题主要考查对计量是否熟悉、单位的进率是否掌握改写的方法是否正确。先要弄清是由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还是由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然后确定计算方法是名数乘进率,还是名数除以进率。
【思路】题(1)是质量名数的改写,由吨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是由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用乘法列式,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 1000, 应乘 1000。
题(2)是时间名数的改写,由时改写成以分为单位的名数,是由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用乘法列式 , 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 60, 应乘 60。
题(3)是体积名数的改写,由立方分米改写成以立方米为单位的名数,是由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 用除法列式,立方分米与立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0,应除以 1000。也可以将名数 480 立方分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来实现。
题(4)是面积名数的改写,由平方厘米改写成以平方分米为单位的名数,是由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用除法列式,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应除以 100。也可以将名数 50 平方厘米向左移动两位来实现。
即 3 吨 =(3000) 千克
¾时 =(45) 分
480 立方分米 =(0.48) 立方米
50 平方厘米 =(0.5) 平方分米
【回顾】在名数的改写中 , 首先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名数,然后判断要求变化的方向 : 如果是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就用乘法列式 ; 如果是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就用除法列式。其次是确定进率,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算一算 : 如果是高改低,就乘进率 ; 如果是低改高就除以进率。最后将正确的计算结果填人括号中。题 (3)(4) 的改写,都是将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 进率分别是 1000 和 100,所以可以直接向左移动它们的小数点来实现。
例 3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3500 毫升=()升()毫升
(2)1 米 42 厘米=()厘米
【分析】这道题名数的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不再是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的改写了 , 变成了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向的改写。这往往有两种情况 : 一是单改复 , 二是复改单。題(1)(2)正好分別体现了这两种类型。解答吋 , 不仅要了解计量单位的类型和性质、名数変化方向、单位进率、名数改変的方法 , 还要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迸行解答。
【思路】题(1)是把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用 3500 除以进率 1000 后所得的商 3 作为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 , 余数 500 作为低级单位的数。
题(2)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1 米 42 厘米是由 1 米和 42 厘米两部分組成 , 其中 42 厘米和要改的单名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 只需把 1 米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量 ,1x100=100( 厘米 ), 再加上 42 厘米即可。
即 3500 毫升=(3)升(500)毫升
1 米 42 厘米=(142)厘米
【回顾】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 渉及单位之同的进率、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的性质等知识。解答时 , 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 , 根据不同的题目来选择合适的思考方法。对于进率是 10、100、1000 的名数改写 , 可以用移劫小数点引起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来改写 , 这样会更筒便些。
例 4、2009 年 1 月 1 日是星期四 , 你能算出 2009 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吗?
【分析】这一题属于时间的计量 , 是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 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
一是已知某一事件开姶和结束的日期 (或时刻 ), 求中间延续的时间;
二是已知某一事件幵姶的日期 (或时刻) 和中间延续的时间 , 求结束的时间 (或时刻 );
三是已知某一事件的结束日期 (或时刻) 和中间延续的时间 , 求开始的日期 (或时刻)。
不同的情况 , 解答的思路也不相同。一般易在起点的区分上出错 , 要格外当心。
【思路】儿童节是 6 月 1 日 , 要先算清楚从 2009 年 1 月 1 日到 6 月 1 日经过的总天数。应当是算尾不算头 , 即 2009 年的 1 月份除 1 月 1 日外共 30 天 ,2 月份有 28 天 ,3 月份有 31 天 ,4 月价有 30 天,5 月份有 31 天.再加上 6 月 1 日这一天 , 共 151 天。毎星期 7 天 ,151÷7=21……4( 天)。2009 年 1 月 1 日是星期四 , 所以 2009 年 6 月 1 日从星期四向后数 4 天 , 是星期一。
即 2009 年的儿童节是星期一。
【回顾】关于这类事件的时间问题,一般围绕开始日期 (或时刻)、中间延续的时间和结束日期 (或时刻) 三者之间展开的,常常需要求出经过的时间 , 有时还要确定日期的星期数。其中事件的起点是否计数要注意合于习惯:
(1)例题中,已知一天是星期几 , 求某一天是星期几 , 计算时算尾不算头。
(2)有关求会议时间的问题 , 已知几月几日开始,几月几日结束 , 求开会时间,因为头尾都与开会事件有关,因此头尾都要算。如 :7 月 4 日开会 ,7 月 10 日结束 , 开会时间是 7 天。
(3)有关假期的时间,一般是算头不算尾。如 :7 月 1 日放暑假 ,9 月 1 日开学 , 暑假有多少天 ? 计算时 ,7 月 1 日这天要算在假期里 ,9 月 1 日这天就不能算在假期中,因此 , 暑假就有 62 天。
(4)如果所算时间里含 2 月份 , 还要考虑是平年的 2 月份 (28 天) 还是闰年的 2 月份 (29 天)。
例 5 一个长方体水桶长 0.6 米 , 宽 40 厘米 , 高 5 分米。水桶里水深占水桶深度的五分之三 , 水的体积是多少升?
【思路】本题属于体积计算夹杂了单位名数的改写、统一与换算问题 , 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相联系 , 综合性比较强。认真读题 , 不难发现题中的单位名称不统一 , 要先转化单位名称 , 再根据题意 , 选择正确的计算公式 , 并且还得注意区分水桶体积与装水体积的区别。
【思路】题中出现了不同的单位名称 , 在计算时应注意将不同的单位名称转化成同一种单位名称。另外,要注意是求水的体积,而不是求水桶的体积。
0.6 米 =6 分米,40 厘米 =4 分米,5x 五分之三 =3( 分米 ),6x4x3=72( 立方分米)
72 立方分米 =72 升,即水的体积是 72 升。
【回顾】此题在解答过程中,首先要将长度统一单位名称后 , 再求得体积,如果直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相乘,就不能求出正确的体积。题中所求问题的单位名称是“升”,即立方分米 , 所以解题过程中一般就应将长度的单位名称统一改成“分米”,然后再列式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