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唐宋八大家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唐宋八大家 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该标签下共有 26 篇文章
初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梳理——唐宋八大家 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词语积累[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参考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二)文言词语祗(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奴隶,仆役)之手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 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故虽(即使)有名马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 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 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祗(zhǐ) 骈(pián) 枥(lì) 粟(sù) 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 而食(sì)也 外见(xiàn)? 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延伸拓展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3.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1为政》)4.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5. 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7. 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9.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10. □□□□□,天涯若比邻。(杜甫《春望》)11.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3. 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1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5.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16.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7. 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18. 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9.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20. 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1.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陆游《醉翁亭记》)2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23. 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4.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25.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26. 自经丧乱少睡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7. 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赤壁》)28.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9.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31.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义”与“利”的选择,面对选择,我们常常引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的一句话来自勉,这句话是:□□□□□□□。
阅读《李贺小传》,回答问题。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云。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妈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嚖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竞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直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 率如此( ) ②受囊出之( ) ③欻下榻叩头( ) ④排摈毁斥之( )2. 第二段写李贺出游苦吟一事说明了什么?3. 第三段写“长吉将死时”的情景,有传奇色彩,在全文中期什么作用?4. 从末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李贺短暂的一生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 你最喜欢李贺的哪些诗歌名句?说明理由。【参考译文】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长吉的姐姐嫁姓王的,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扬敬之、权噱、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常常骑弱马,跟随一个小书童,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 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四卷罢了。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参考答案】1.①大概。②接过。③忽然。④摈斥。2.说明李贺能深入生活,认真观察,选材创作,刻苦执着,创作态度严谨,才能写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篇。3.李贺短暂的一生,家庭困窘,仕途失意,不容于世。人们惋惜英才早逝,故有此传说。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不满与愤恨。4. 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控诉与抨击,对诗人早逝寄予感叹惋惜之情。5.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强敌压境,城摧势危,将士英勇抗敌,誓死报国。“阵前实事,千古妙语”。②“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唐代征丁采玉,民夫身历危崖险溪,饥寒无食,身死溪水。抨击时弊,入木三分。
文言表达有许多固定格式,每一种固定格式都有其特定含义。现就文言文固定句式用法归纳如下: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何如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例:王以为何如其父?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 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例: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孰与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 例: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 “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表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表希望“还是……吧!”;表反问:“难道……吗?”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12. "庸……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三、表示感叹1、何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2、特(直或止)……耳,译为”只不过……罢了“如:止增笑耳。(蒲松龄《狼》)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续孟尝君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4、一何……!可译为:“多么……啊!”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四、表揣度1、无乃……乎(欤)!可译为:“恐怕……吧!”例: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例: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报任按书》)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我伐颛臾》)2、得无……乎?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可译为:“该不是……吗?”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例:庶几可告慰先生也五、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哪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2、……,抑…… 译为“是……,还是……”或“……,还是(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呢?3、其……,其……也? 可译为:“是……呢,还是……呢?”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译文: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六、表示其他1、所以…… 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用来……”;“ ……的依据”; “ ……的工具”; “ ……的作用” ……2、有……者 可译为:“有个……的人”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5、……之谓也;其……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6、若……者 可译为:“好象……的样子”7、无以…… ;有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10、非……则…… 可译为:“不是……就是”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12.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13.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011年文言文阅读中考模拟题及答案(四)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________、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月色入户( ) (2)念无与为乐者( )3.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含情。找出含有情感的句子,分析其所表达的感情。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结尾“闲人”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集中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境?5.本文处处扣住一个“月”字写夜游,作者在写“月夜景”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答案】1.宋代 苏洵2.(1)门。 (2)考虑,想到。3.(2)“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念无与为乐者”,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3)“怀民亦未寝”显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4.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包含淡淡的喜,即能与知音赏月的庆幸,无世俗羁绊的怡然。另有淡淡的愁,即知音甚少的感伤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5.借比喻描写月光,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创造出诗化的透明境界。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 ) (4)食不饱( )3.你怎样理解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5.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结尾用排比句勾画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韩愈 唐宋八大家2.(1)两马并驾。(2)著称(出名)。(3)通“饲”,喂。(4)吃。3.第一自然段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强调了伯乐的重要和难得。4.表现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和任用人才的不满,同时也暗含作者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为了突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同时也借此讽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6.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与愤慨。7.托物言志。作者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所不能直接表达的意思,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富有寓意。
(一)柳子厚墓志铭(节选)韩愈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①。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②,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③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④,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⑤,梦得于是改刺连州⑥。【注释】①播州:唐代州名,在今贵州遵义一带。②亲在堂:指父母健在。③白:禀告。④拜疏:向朝廷奏疏。疏,奏疏,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⑤以梦得事白上者:指御史中丞裴度以刘禹锡母亲年老不能同去播州为由,请唐宪宗派刘禹锡到较近的地方去。⑥改刺连州:改任连州刺史。连州,在今广东连县。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当诣播州( ) (2)死不恨( )2.这段文字记述了怎样的一件事?3.从文中所记述的事件来看,你如何评价柳宗元的性格?(二)去私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②,坐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注释】①霁(jì):雨雪天转晴。②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白毛缝制的衣服。狐白,狐狸腋下部分白色的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裘,皮衣。③闻命:受到教诲。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立有间( ) (2)乃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2.请找出文中表现晏子劝谏思想的句子,抄写在下面。3.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有相似之处,都是臣子劝谏君王取得成功。请写出你读过本文后所得到的启示。(三)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辍②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③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释】①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②辍:停下。③岂:疑问词,怎么。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同坐嗤之( ) (2)乃受炙人也( )2.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受炙之人?3.从文中的顾荣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子?(也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