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补充修正版)一、文学常识1. 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二、文言词语(一)基本词语[畎亩]田地。[版筑]版,筑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市]集市。[任]责任,使命。[心志]指内心。[所为]所行。[曾益]增加。[能]才能,才干,本领。[恒]常常。[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色]面部气色、表情。[发]显露,流露。[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患]祸患。(二)一词多义【拂】①(fú):违背 行拂乱其所为②(bì):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发】①兴起,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显露,流露 征于色,发于声【于】①介词“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②介词“在” 故天将降大于斯人也/征于色/生于忧患【而】①表承接,无义 而后作②表并列,无义 而死于安乐也(三)古今异义【发】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举】 古义:选拔,任用; 今义:举起【于是】古义:在这样;今义:连词,表承接【所以】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入】古义:在里面,指在国内;今义:进入【出】古义:在外面,指在国外;今义:出去【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筑】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益】古义:增加;今义:益处【敌】古义:相等,相当;今义:敌人(四)词类活用空(kòng)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使动用法,使……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动,使……惊动(震撼);忍,使……坚忍。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行拂乱其所为:拂乱,不顺,错乱。拂,违背。乱,扰乱。使动用法,使……不顺。生于忧患:生,使动用法,使……生存。死于安乐:死,使动用法,使……死亡。人恒过:过,过错,这里指犯错误。(五)通假字【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佐。【衡】同“横”,梗塞,不顺。三、理解探究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出身卑微,经历了艰困磨炼,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从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4.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人经受一番磨炼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应具备条件是什么?国内又能够辅佐君主的忠臣,国外有能与之匹敌的国家。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与之抗衡,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1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5.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四、拓展延伸1.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3.孟子强调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举例谈谈你的看法。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后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得发展。如苏轼。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的意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4.写出一句与逆境出人才意思相似的格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五、参考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举用为相,孙叔敖被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深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说明:本资料在2008版基础上,根据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补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