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版语文九下中考文言文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国别体史书。2、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3、史书体例:(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二、词语积累(一)词类活用1、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寝而思之。2、吾妻之美(意动用法, “以……为美”)我者3、臣之妻私(名词作动词,偏爱)我。4、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5、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6、朝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冠。(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地域方圆)千里2、能面(当面)刺寡人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4、忌不自信(相信自己)5、谤、讥、讽“谤” :诽谤、毁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讥”: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谤”和“讥”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带贬义的,指造谣中伤或恶意的攻击 。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词都不带贬义。“谤”是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缺点,“讥”是委婉的讽劝。本文中齐威王把“面刺”、“谤讥”、“上书谏”分为3种批评方式,都给予奖赏, “谤讥于市朝”,指的是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这种批评议论是正当的。(三)一词多义1、朝:朝(在早晨)服衣冠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皆朝(朝见)于齐2、之:城北徐公,齐国之(助词,的)美丽者也。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孰视之(代词,徐公)。客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三、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3、与坐谈。 (省略句)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四、思想内容(一)内容概括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二)故事启示1、齐王纳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2、齐王除蔽——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3、邹忌比美——人贵要有自知之明4、邹忌讽喻——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五、文章结构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语气肯定、不用怀疑,偏爱之情)臣之妾→畏我(畏怯、顺从的心理)臣之客→求我(平淡的肯定,逢迎、应酬的态度)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类比(把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达到规劝齐王除蔽纳谏的目的。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深入浅出,由小事引出大道理,言辞委婉,现身说法,由此及彼,击中要害,说服力强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威王除蔽三令:面刺→上赏 三变:门庭若市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谤讥→下赏 虽欲言,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六、艺术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