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谈笑有鸿儒 ( ) 无案牍之劳形(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2. 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3.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画线的句子扩展为一段描写性文字。(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两狼之并驱如故。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根据句意解释下列两个词。阡陌交通 “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6.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7.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 )→( )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答:(三)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⑵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⑷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⑸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注释]①[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9.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⑵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⑵文体知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二、词语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②通假字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③词类活用名词修饰动词: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动词作名词: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名词作动词: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毙之”即“使之毙”。④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⑤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一、课文导读(一)文体诠释 《狼》这篇短文,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二)谋篇立意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三)层次划分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顺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是记叙部分。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议论,并点明文章主旨。(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独特精巧的构思。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题突出。这则寓言只有五个自然段,前面四个自然段高潮迭起,气氛紧张,故事在两狼都被杀死的高潮中结束。文章最后作者进行议论,点明了寓言的寓意。2、生动、形象的语言。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例如用“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表现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 ,还运用了“犬坐于前”的比喻,活灵活现的描写出了狼狡猾的神态;“顾”“奔倚”“弛”“持”等,表现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转视”“断”等词语,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借鉴:本文通过行动、神态的描写刻画形象,是我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应该借鉴的。文中狼的贪婪、狡猾、凶恶和屠户的机智、勇敢,都是通过作者对其行动、神态的刻画来表现的,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品味、借鉴。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一)重难点句子导学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导学: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狼狡猾、恶毒、凶狠和贪得无厌,同时,“并驱如故”也照应了前文的“缀行甚远”这句话,使行文严谨。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导学:这句话以凝练的语言写两只狼的动作、行为,到此,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许多,殊不知这其中却隐含着更大的阴谋!极其形象地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导学:这句话及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狼狡猾的本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神态极具有迷惑性,让人们对狼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认识。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导学:这句话照应了“目似瞑,意暇甚”,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狼这一形象。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导学:此句主要体现了屠户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狼的狡猾,前狼“假寐”惑敌,后狼打洞,待时机成熟,前后夹击,令人惊奇。(二)重点段落导学1、对第三自然段段的诠释。导学:“屠大窘”,危急关头,屠户思想斗争激烈。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于是,他找到战斗场地,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弛担持刀”显示其果断抉择,“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眈眈相向”表明狼不甘罢休。这一层是屠户御狼,双方进入相持阶段。2、第四自然段的诠释。导学:这一段写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狼是狡诈的,当屠户自己妥协转入防御时,两狼耍起了花招,一狼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面打洞,真是狡猾至极!但是狼又是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为屠户“以刀劈狼首”创造了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轻易的“断其股”。这一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三)疑难结惑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导学: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尾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的追,伺机想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是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才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的主旨所在。
文言文阅读训练:《狼》阅读文言文《狼》下文,完成1一4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睽,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黔矣,而质刻两毙,禽兽之变作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顾野有麦场 顾:______ (2)一狼洞其中 洞: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狼亦黔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作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回头看(2)打洞2.C3.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4.启示:(l)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2)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