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二)谋篇立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三)层次划分《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 至“道渴而死”):夸父与日竞跑,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渴死了。第二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两小儿辩日》共有七段,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儿在争辩。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两个小儿争论的问题以及各自的依据。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孔子不能分辨两个小儿谁是谁非。(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觉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一)重难点句子导学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导学: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不散。解析:这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阳光、蓝天、白云、珠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珠穆玛峰顶峰的巨大魅力,也烘托了登山队员冲击顶峰前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此时是适合登顶的好日子。2、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解析:这一段用“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强调了这三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的事实,渲染了他们此刻代表了中国屹立在地球最高点的豪迈情怀。3、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导学: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绘出夸父口渴如焚的情状,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到大泽的水而渴死,极为悲壮。4、夸父逐日导学:《夸父逐日》中的“夸父逐日”现今已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5、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导学:孔子到东方去游历,交流、学习,并非是去游玩,“游”,即交流、学习之意。“见两小儿辩斗”引出了下文。6、孔子不能决也导学:这个句子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从而也启发我们,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学无止境,要不懈探索。
人教版九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 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 恒:常。过:犯过失 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敌:相当、匹敌。2、通假字①衡:同“横”梗塞,不顺。 ②拂:通“弼”读bì,辅佐。 ③曾:通“增”增加3、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苦:使 ……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性格坚强起来。三、思想内容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艰苦奋斗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四、文章结构⑴第一部分(①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六个历史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① (排比)六个历史事例:人名 事例舜 发于畎亩之中(曾经务农耕田)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曾经为人筑墙)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曾经贩卖鱼盐)管夷吾 举于士(曾经作为罪臣囚于狱中)孙叔敖 举于海(曾经隐居海边)百里奚 举于市(曾经流落市井)② (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⑵第二部分(③)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正:(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反:(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无忧患易遭灭亡⑶第三部分(④)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五、艺术特点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在结尾处揭示论点。六、典型题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三)[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答案】(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三)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赏析:“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赏析: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用对比的写法,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凉、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哀。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破,满目凄凉。为全诗创造氛围。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运用对偶、拟人、反衬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用这种移情于花鸟的手法,烘托自己“感时”“恨别”之悲。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对偶句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忧国之情和迫切心情。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以诗人“春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含蓄、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忧愁万虑、憔悴不堪的情状。4.《归园田居(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赏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体现作者不以为苦,享受劳作乐趣的归隐之乐。名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赏析:点明主旨。“愿”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思想。5.《使至塞上》名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运用比喻,以飘蓬、归雁自比,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对偶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描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 “直”字则表现出了浓烟的劲拔和坚毅之 “圆”写出了苍茫单调。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1.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点是落日,线是烽烟、河流,面是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意境雄浑,视野开阔。2.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无际的大漠,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3.色彩丰富:黄沙,橘红色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②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样写鱼鸟,有什么好处?6.你是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含义的?【附答案】1.①若脱宠之鹄;②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3.悠然自得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5.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6.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回应首段。表达了他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与赞美,并对城居者困做京城而不知大好春光的惋惜之情。
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2013年中考文言文系列复习资料:201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详细归纳(二)七、《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3 、植:树立。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7独:只,仅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9、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冗枝。不染:沾染。予谓菊:认为。花之君子:的,品德高尚的人。二、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藕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在远处就更显得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啊。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或托物言志)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⑧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这还可以从白居易的《买花》中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看出⑨周敦颐,字茂叔,宋哲学家,谥号元公,作品《周元公集》,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本文作者孟子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蹴尔而与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4.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选文加以分析。5.根据本文的内容,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补全下联。赴正义,杀身成仁见品德因苟利,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儒 亚圣2.(1)高官厚禄 (2)用脚踢3.羞恶之心,即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廉耻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义之事。4.示例: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增强了气势,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使道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次,运用对比手法,鱼和熊掌对比,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通过比较,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示例:舍生取义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