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下《短文两篇》课文导学
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二)谋篇立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三)层次划分《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 至“道渴而死”):夸父与日竞跑,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渴死了。第二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两小儿辩日》共有七段,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孔子东游时看见两个小儿在争辩。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两个小儿争论的问题以及各自的依据。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孔子不能分辨两个小儿谁是谁非。(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觉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一)重难点句子导学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导学: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不散。解析:这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阳光、蓝天、白云、珠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珠穆玛峰顶峰的巨大魅力,也烘托了登山队员冲击顶峰前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此时是适合登顶的好日子。2、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解析:这一段用“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强调了这三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的事实,渲染了他们此刻代表了中国屹立在地球最高点的豪迈情怀。3、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导学: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绘出夸父口渴如焚的情状,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到大泽的水而渴死,极为悲壮。4、夸父逐日导学:《夸父逐日》中的“夸父逐日”现今已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5、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导学:孔子到东方去游历,交流、学习,并非是去游玩,“游”,即交流、学习之意。“见两小儿辩斗”引出了下文。6、孔子不能决也导学:这个句子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从而也启发我们,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学无止境,要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