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8-10 题。(共 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 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9.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 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10.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 分)【链接材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九侯有好女,入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醢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 并脯④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⑤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⑥失权重。(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①怨望:怨恨。 ②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③醢(hǎ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④脯(fǔ):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 ⑤阴:暗暗地。 ⑥稍:逐渐。答:【参考答案】(三)(共 8 分)8. 答案:D(2 分)9. 答案:【甲】(2 分)10. 答案示例:西伯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使 “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寡助”。(4 分。两个人物各 2 分。每个人物的做法 1 分,结果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