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感伤凄清的婉歌
《雨巷》是诗人早期的成名作,它大约写于1927年的夏天,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小说月报》第l9卷第8号上,叶圣陶先生赞誉此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戴望舒(1905—1950)字丞,祖籍江苏南京,出生于浙江抗州大塔儿巷八号。他的思想,创作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他是中圜新诗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最早成员之一,又是卓越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俗文学研究者、别具一格的散文作家,香港抗战文艺运动的积极活动家。 他一生出版过四部诗集: 《我的记忆》(1929年)、《肇舒草》(1933年)、《望舒诗稿》(1937年)、《灾难的岁》(1948年)。《戴望舒诗全编》增收1947年所作的《即兴涛无题》及漏收的1946年1月10日香港《新生日报》发表的小诗《断章》,他一生创作诗作94首。戴望舒早期的诗作表现的是一种追求与苦闷的情绪。其中《雨巷》是他早期表现感伤情怀的代表作。 ’ 《雨巷》一诗就内容看,格调不高。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人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描绘了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雨连绵,诗人怀着痛苦的心情,撑着油纸伞独自在悠长寂寞的小巷墨徘徊。诗章的开始是悲怆的。“我”的希望何在》“丁香一样”的姑娘梦幻般出现了,诗人用三个排比句铺写了一位“丁香一样”眈姑娘,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姑娘的神态是“哀怨又彷徨”,展示了诗人 内心对这位姑娘的丰富情感,终于姑娘和“我”相遇了。动作足和“我”一样“撑着油纸伞”,“默默行着”,表隋“冷漠、凄清又惆怅”。然而姑娘仅仅投来太息般的眼光,便默默无言,飘然而过,继而在“我” 的视线里消失。强调一切都是一场梦,忧惚迷离。这位“丁香一样”姑娘来了又去了,希望幻灭了。“我”仍然孤独地“行”在这悠长的雨巷里,在“我”继续希望、期待中结束全诗。 《雨巷》写景言情,细致缠绵,通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雨巷邂逅,表现了一种凄清哀怨、孤独抑郁的情绪。艾青在《望舒的诗》里指出:“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是遭遇与情怀。所可惜的是他始终没有越过个人的小天地一步,因之,他的诗的社会意义就是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雨巷》却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优美的抒情诗,它宛曲含 蓄,耐人吟咏。在抒情上运用象征方法,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是《雨巷》艺 术上一个重要特色。象征主义表现方法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简单的描摹,是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用暗示隐喻等表现瞬息多变的思想,含蓄精妙的感情。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对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像象征着当时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绵绵细雨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我”,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些奇特想象构成了一幅朦胧幽微的画面。诗人描绘的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 ,使人感到沉__闷窒息的时代气氛。1927年夏天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蒋介石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人民群众蒙受巨大的灾难,国家的前途危在旦夕,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黑暗。大革命退潮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彷徨之中。那种痛苦的心境恰似寂寥雨巷中的行人,诗中那个在悠长“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中的丁香又叫百结,叶似茉莉,花有紫白两种。初春开花,细小结丁香,清香袭人。“诗人以丁香作喻,用通感手法把姑娘的‘颜色’(视觉)、‘芬芳’ (嗅觉)、‘愁怨’ (感觉)、‘梦中飘过’(幻觉)的行态表现出来” 。“丁香一样”的姑娘,实际上只存在于“我”的希望之中,是诗人理想、希望的象征。姑娘、丁香,使人联想起甜美的恋情,但是它又超出恋情,是内含更深广的人生感伤。雨巷的狭长阴湿和蒙蒙细丝,暗示了诗人迷茫寂寞、空虚惆怅的情调,“我”在雨巷中等待姑娘但始终一无所获,暗示了追求理想的徒劳和由此产生的愁闷情绪,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梦幻般出现又幽灵般消逝,可望而不可及,更暗示了大革命失败后诗人所感到的美好理想的飘忽不定和失望、幻灭的内心情感。十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受挫、追求失败、理想失意、爱情不顺时的渴望和忧郁,希望排遣而又无法排遣的心境,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心情。他孤寂,因为他得不到同情与理解,他悲愁,因为他有太多的失望、太重的痛苦。这种“感伤的声音,对时代的洪流是回避的”。 《雨巷》的内容含蓄而不晦涩,又没有神秘色彩,它在优美 的意境中寄托幽远的寓意,它不象浪费主义诗歌那样放流无羁,也不象现实主义诗歌那样客观写实,而是“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雨巷》在形式上也具有象征主义诗歌的特色,它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雨巷》十分注重音乐性和节奏美。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徐。从那重叠声音所唤起的怅惘感觉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尔仑《秋》的影子,而那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又实践了魏尔仑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全诗选择有eng韵的词尾组成双声叠韵的词汇诸如“惆怅” “迷茫” “彷徨”等,使ang的音响在全诗流动一韵到底,谱写了既嘹亮又舒缓,既飘忽又蕴藉的节奏。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形成参差错落之美。诗人摆脱格律诗的束缚,努力追求旋律的回旋、流畅、优美。 尽管《雨巷》色彩灰暗了些,情调低沉了些,但它是“现代派”抒情诗的楷模,显示着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雨巷》写成不久,戴望舒意识到在诗中过分注重音乐的因素,束缚了诗情的表达,便毅然冲破这种束缚,写出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我的记忆》。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解放战争的圣火冶炼了诗人,使他在思想上发生了剧变,终于从狭窄悠长的“雨巷”中走出来,开始伸出“残损的手掌”抚摸这美丽辽阔而弹痕累累的祖国河山,显示了诗歌创作的更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