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知助手推荐各领域入门书目
作者:绯村拔刀斋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扩大自己的认知边...
☆宋史名家虞云国继通俗讲史畅销书《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后全新奉献;深厚学术功底,清新散文笔调;比史书更生动,比原著小说更严谨。在《水浒寻宋》一书中,虞云国教授另辟蹊径,依托其数十年宋史研究成果,以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方法解读《水浒传》。在全书一开篇的“读法篇”中,虞教授 总结了各种《 水浒传》的读法,给人以多角度的启迪,且考察指明了《水浒传》中若干史地错误,让人注目,也从一个侧面使人客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更让人感到内容极大丰富、收获无穷阅读快感的是在接下来的“地名篇”“市肆篇”“游艺篇”“器物篇”“风俗篇”“规制篇”与“人物篇”中,这些篇目,分则能独立成题,使人仿佛推开了一扇扇窥探宋朝市民生活细节的窗户;合则能略成气象,构筑了一条展现宋时风貌的瑰丽长廊,宋朝社会风俗百态就这样徐徐展开,在人眼前形成了一幅立体、动态的《清明上河图》。☆37种名物及风俗规制,170余幅插图,全面探究独特而精妙的宋代社会细节;贯通正史与笔记,糅合诗词、话本、戏曲、绘画,读有所得,趣味无穷。李清照夫妇闲时淘宝的大相国寺商业市场究竟怎么个热闹法?宋江同柴进吃酒的东京第一酒馆“樊楼”有何吸引人的光景?吸引燕青与李逵驻足听书的勾栏瓦舍到底有多精彩?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是实心儿的还是带馅儿的?历史上有几个李师师?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宋清的铁扇子又是什么模样?在《水浒寻宋》中,虞云国教授贯通正史与笔记,糅合诗词、话本、戏曲、绘画,截取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具体可感的细节,将笼罩在《水浒》上面的层层迷雾拨开,还原为生动真切的宋朝社会生活面貌,独特而精妙的宋代社会细节进一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讲到北宋最豪华的酒楼,也是东京百年老店的樊楼,虞教授引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说,汴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谈到可以说是宋代娱乐中心的勾栏瓦舍,书内据《嗓淡行院》,说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栏去的目的:“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栏玩俳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躲一会闲茶浪酒。”书内收录的170余插图,以明代杨定见刊本、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主,更有其他反映社会生活图景的宋画名作,使人得以一览宋时生活的斑斓光景。宋史名家虞云国在《水浒寻宋》一书中,依托其数十年宋史研究成果,用深厚广博的学识贯穿正史、笔记及小说,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讲述宋朝社会风俗百态,以全新的角度打开《水浒传》中不曾被尽览的世界,将小说复原为一幅立体、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重现活色生香、斑斓多彩的大宋王朝。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观瞻庄严盛大的正旦大朝会、明堂大典,领略簪花饮酒、赋诗填词、观潮听曲、雕青蹴鞠的风流快活,逛两宋的御街,品尝早市上的炊饼,驻足聆听街头路歧人的太平歌,登上樊楼,寻个僻静阁子,欣赏着小唱百戏,租一顶山轿,簪上一枝花,游东京的相国寺,看杭州的钱塘潮……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世界,使我们对千年之前、水浒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仿佛亲历过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书,可不容易写。虞云国先生探索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水浒》新读法。作者曾为日本史学巨擘宫崎市定论水浒的著作写过一篇书评,提到《水浒》有历史学的、文学的、社会学的等多种读法,依愚之见,本书是这多种读法的综合,而其落实,则在“宋元社会风习”的还原上。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眼光”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最需要的是“功夫”,是“学力”。一个俗语、一个称呼、一个物件,在博物学词典里都只是一个点,但在作者的笔下带出了一大片,穿行在这一大片学识中,你能感受到一大片历史的实存。作者读书多,腹笥丰,记诵博,运用活,一个名物牵头,大量小说、戏曲、诗歌、笔记里的有关材料,落英缤纷般抖落出来,书斋学究成了散花天女,不由你不赞叹“她”的锦绣手段。我们现在生活中,衣食器具,土地屋舍,日用而不知,不闻亦不问,谁会关心馒头的来历,谁会考究豆腐的做法,然而以今视昔则不同,跟着虞云国用史学的读法去读这些小东西,真有莫大的乐趣。——陈克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严谨以史实互证,由文入史,路径一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一个时代的社会史。学者关注小说,对于历史学来说,实为幸事。——王瑞来(史学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虞云国这些年来的众多史学论著,既体现汉学的功力,又具有宋学的眼光,见解不同凡响,文笔生动优雅。——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形容自己的文章“无足轻重”,是“屑末饾饤”,当然是文人学者的自谦之语。实际上,虞云国解读《水浒》,视角非常独特,可谓自成一家。他的水浒系列随笔,不像马幼渔的《水浒论衡》那样,研究《水浒》的版本流传和布局结构,也不似余嘉锡的《水浒三十六人考实》般,专注《水浒》人物行迹的学术考证,更不像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从社会史的宏观角度,考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和民众生存状况。虞云国认为,类似的纯史实考证工作已经基本被前人完成,要解读《水浒》,必须另辟新路。他所说的新路就是,集中考察书中涉及的人情风物,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使小说和史实两者互证。——韩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百年间和《水浒》有关各式文本,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毫不为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快餐阅读的风生水起,散居江湖的水浒爱好者们,更乐于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这部古典名著。他们的作品,多半冠以“黑话”“大话”“闲说”等等耸人听闻的名目,内容多半集中于对水浒人物性格的分析,揭示故事暗含的“帮会”“黑幕”“潜规则”等等灰暗主题。这样掺入太多现代元素的快餐水浒或许在初读时会博得一笑,但仔细考量,大多结论先行,内容为观点服务的痕迹明显。这样的解读有意义与否暂且不论,重要的是,如果《水浒》《三国》这样流传几百年、被尊为 “四大名著”的古代顶级文学,含有的仅仅是这些人性幽暗和诈术权谋,那么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非常悲哀的。所以我更倾向于虞云国先生的这种轻松的解读方式,超越文本,捕捉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通过他的解读和互证,我们发现《水浒》的作者对他所身处的时代,有着惊人的细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水浒》中的每一风物都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和精妙。我们得以在他的帮助下,从文化层面切入《水浒》和宋元时代,清楚的窥到当时社会风貌和人间万象。——凤凰网读书频道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史学者,系上海十大史学家之一程应镠教授的嫡传弟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
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专著;学术论文结集为《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
等宋元古籍十余种。
近年文史随笔编为《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从陈桥到厓山》《书砦梁山泊》《三声楼读记》《水浒寻宋》等,颇受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