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单:《劳马作品集(套装共4册) 》作者:劳马
基本信息书名:劳马作品集(套装共4册)作者:劳马标签:...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1075~1141)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俯7岁能作诗,为舅父著名诗人黄庭坚所器重。因父徐禧之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建炎(1127-1130)初,内侍郑谌赏识徐俯的品行和文才,向宋高宗荐举,胡直儒、汪藻等当朝大臣也极力推荐,徐俯因而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累官至权参知政事。后因与宰相赵鼎政见不合,贬为洞霄宫提举。绍兴九年(1139),知信州。不久因病辞官返乡,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病逝德兴家中。
徐俯为人有操守。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攻陷东京,张邦昌僭位称帝,建立傀儡政权。徐俯不屑与奸佞为伍,愤而辞官回家。当时朝廷有的官员为避张邦昌讳,连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徐俯听说这件事,气愤难忍。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将家里的婢女取名“昌奴”,遇有客人来访,就大声呼唤昌奴前来驱使,以此表示对张邦昌的鄙夷。
徐俯工诗词,是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早期诗风受舅父黄庭坚影响,崇尚疲硬,强调活法,要求|“字字有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晚年诗风趋向平实自然,清新淡雅,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创新,别具一格。著有《东湖集》,不传。代表作品有诗歌《春游湖》词作《浣溪沙•章水何如颍水清》、《卜算子•心空道亦空》、《虞美人•梅花元自江南得》等。
徐俯的人品和诗作对后人影响很深,直至清代,诗论家谢启昆在《读全宋诗仿之遗山论诗绝句》中还对此大加赞赏:“横塘春绿满东湖,不肯因人作步趋。风节谓阳真不愧,闺中有婢唤昌奴”。后两句说的是他的人品,将家里的婢女取名“昌奴”来表达对认贼作父的张邦昌的鄙夷。前两句则是称赞徐俯的代表作《春游湖》,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创新,别具一格。宋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赞徐俯诗作“自为一家,不似渭阳(舅舅,指黄庭坚),高自标树,藐视一世”。曾季貍夸奖徐俯作诗“必有是景,然后有是句”(《艇斋诗话》),均皆非无根据的捧场,这首《春游湖》即是明证。这首七言绝句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雨后山乡春景图。通俗浅切又情景交融。不仅《宋诗三百首》等诗集都不约而同将此诗收入其中。就是今日的小学语文课本,也将这首诗作为必读教材。
徐俯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游湖》这首诗大约写于高宗绍兴年间,徐俯任职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之际。时年六十多岁。赵鼎臣《和默庵喜雨述怀》诗中曾赞道:“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
全诗四句都是对西湖雨后的正面描写,不用典,不设事,尤其是皆以口语入诗,更显得轻盈活泼,通俗自然。诗中所选取的景物,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柳阴皆是春日寻常之景,人人司空见惯,然而由于诗人能见才常人所未见,在技巧上又另设机杼,就使得原本寻常的自然景观,一下子呈现出动人的风韵:
起句以口语入诗,亲切自然,毫不费力。从空间看,诗人从天空开始描绘,画面开阔明朗;从句式上看,因为用的不是肯定句而是疑问句,使得诗人对春色已深、春景明媚的赞美之情溢于言外。其中疑问句式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还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借以交代诗人游湖前的行止和此时的惊诧:“双飞燕子几时回”?在这个表达惊诧的疑问声中,我们可以推想,诗人已经很久蛰居书斋或翰林院内,没有觉察时序的推移,春的到来,更没有到西湖边来亲身领略大好风光。这就为下面铺叙湖面的大好春光和自己的沉溺于其中的欣喜之情贮好了蓄势。这种写法,就像跳高一样,为了翻越需要后退几步,这才便于冲击和翻越。晋代诗人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写自己春日感受,也是先写自己蛰居卧室楼上,不知春的来临:“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偶尔“褰开暂窥临”,才发现时序推移,大好春光已来到身边:“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徐俯诗中的表达方式,也许就是借鉴了谢灵运的这个名篇。
第二句接着写桃花。诗人的视线由空中转到湖岸,画面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拓展。借桃花写春景,这也是诗人们惯用的手段了,而且写桃花必写春水,这也似乎成了惯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皆是对桃花、流水进行具体描绘,而且敷彩设色,描形绘影,届时声情并茂。这就给徐俯出了难题,如果不另辟蹊径,独出机杼,就很难使桃花、流水再展风神。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徐俯显示出他的才华。我们知道,开放的桃花如果没有风吹、人摇等外力作用,它是不会呈现动态的,更不会有那种“沾水”的情形。正是春水漫长,旁及湖岸,浸没了低垂的桃花枝条所致。因此,真正活动的不是桃花,而是拍岸的春水,吹拂的春风摇漾着桃花。就像《牡丹亭》中杜丽娘所感觉的那样:“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惊梦•步步娇》)。但徐俯却别出心裁说成是花在“沾水”。这是错觉,但又是真实的直觉。诗人将“错”就“错”,运用暗度陈仓之法,在赋予桃花生命的跃动中,明写桃花沾水的轻盈明媚、娇姿欲滴之态,暗写春风吹拂、春水拍岸之势。于是,桃花和春水,一明一暗,互相映带;诗人的情感也和自然界的景物的“情感”连气同声了。人和物、意和境,高度融合。
第三句“春雨断桥人不度”,诗人的视线再次移近,又辟一新的境界。
“春雨断桥”,这是全诗景色的关捩处。因为它不仅是下面“小舟撑出柳阴来”的原因所在,也是对“桃花沾水”的原因直接点明。于是,我们对第二句的理解和分析,也就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和补充。同时,它又遥遥呼应了首句,证明诗人确实是多日不来,没有觉察时序的推移,春的到来以至看到燕子也引起惊呼,见到春雨绵绵,断桥难行也出意外。由此可见“春雨断桥”是全诗四句的中心,同时又是联接其它景片的纽带。正是有了它,才使“双飞燕子”、“沾水桃花”和“柳荫小舟”三个看似互不关联的画面,和谐地连成一个整体,达到“句绝而意不尽”的艺术佳境。宋末寓居杭州的词人张炎有首描写春水的名词《南浦》,其中就有类似的画面:“荒桥断浦,柳荫撑出扁舟小”,也许就是从中蜕化出来的。
另外,从结构的外在形式上看,四句诗所描画的四个初春的四个小镜头之所以被有机地勾连在一起,还有这样一个原因,即景观描写的空间顺序,是根据诗人的视线推移,按由远及近的层次进行的。又由于这个层次并不外露而是以诗人的内在情感为内在的粘合剂,因此这种组合就显得既有跳跃性又紧密相连,既有规律可循又不显得板滞生硬,所以读起来一气呵成!
第三句在绝句作法上又叫“转”。元人杨载在他的《诗法家数》中说,比起前面的“起”、“承”二句,第三句要有较大的变化:“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也”。所以古人作绝句,多在第三句上功夫;一首绝句写得好不好,也多看第三句是不是出色,所以很多绝句名篇首先是第三句是名句。这个“转变得好”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要翻新出奇,道人所未道;二是结构上要有个跳跃。因为绝句篇幅短小,既然首句宜“平直叙起”,第二句也是“从容承之”,第三句在时空上就必须大幅度跨越,这样才能在较短的篇幅中争得较大的容量。一些绝句名篇皆是如此处理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是“渭城朝雨邑轻尘”是“平直叙起”,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也是“从容承之”,进一步交代具体的地点和季节的特征。但第三句则来个大幅度的跳跃,从送别的背景越过送别的人物而直接对接到宴别的场面;而且越过宴别的顺序直接进尾声,“更尽一杯酒”的特写镜头,然后用第四句补充交代第三句作出如此举动和话语的原因,从而使则这首绝句成为千古名篇。据《唐才子传》等唐人笔记记载,当乐工弹奏此曲时,到第三句顿作变徵之音,以至“弦为之破”,可见第三句何等强烈的感染力。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也由千古名篇成为千古名曲。其他一些绝句名篇也无不如此,如“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三句“洛阳亲友若相问”;李纲《病牛》中的第三句“但得众生皆得饱”;陈师道的《谢赵生惠芍药》中第三句“一枝剩欲簪双鬓”等皆是由时间、地点的交代或物的描述咏歌,大幅度跳跃到人的情感或动作,成为“一篇中之警策”,关键的转捩点。
徐俯《春游湖》中第三句也是如此:第一句“双飞燕子几时回”以状物开篇,叙说春天到来的感受;第二句承接上句有燕子写到桃花和春水,从画面上部写到下部,完成空间转换。第三句开始大幅跳跃,由物到人,而且是个设疑含蓄的句式:“春雨断桥人不度”。为何“人不度”?游湖又不从桥上走?上面提到的张炎《南浦》中倒将原因说的很明白:“荒桥断浦,柳荫撑出扁舟小”断浦桥圯,自然不能行走,只能乘坐小舟。但徐俯游的是西湖,“断桥”并不断,而何又要“小舟撑出柳阴来”?从诗中交代的原因来看,似乎是“春雨”,但这是原因又不是原因,因为船上同样有雨。不要忘了徐俯此时的身份是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这样的朝廷大员,他完全有可能骑马、坐轿从桥上经过,而且旁边还会有仆从为之撑伞。我想徐俯强调“春雨断桥人不度”主要是为了“做诗”。因为这样一来,会产生两个奇妙的结果,一是与西湖之美和前面的诗句暗中契合:西湖之美,当然在于湖水和水边的景物,白居易回忆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的“湖光潋滟晴方好”也都是水面的咏歌。至今留下的景点: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曲苑风荷、平湖秋月也都是水中之景。以至今日环湖每个景点都停的公交车,而且票价只要五元,还是有相当多的游人宁可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去乘游艇甚至花船去湖中游。另外,诗中特意点出“夹岸桃花蘸水开”,可见诗人欣赏的、关注的也是春水和水面之景。这大概是他春游湖弃车乘舟的原因所在;其次,这在画面上也互相补充,形成中国古典美学中两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一是在写景之外尚需有淡雅之致。燕子双飞、桃花流水,景色明媚且富生机,但如无断桥野浦,则少淡雅之致,隐逸之势思;二是景色必须虚实相生。画面如果仅点桃花、燕子几处实景,只能是生机勃勃,如在柳荫深处漾出一叶扁舟,则在生机之外又显出水面的空阔和宁静,做到虚实相生。第三,在结构上峰回路转,安排出现料想不到的画面和结果。断桥雨中,诗人的选择是“不度”。看来湖是游不成了,但峰回路转:“小舟撑出柳阴来”。湖不但能游成,而且别开生面,另生一番情趣。前辈诗人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的成功案例摆在那里,徐俯当然也想试一试。结果一击中的,也使此诗成为千古名篇,““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也成了千古名句。
附录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明•蒋一葵
徐俯字师川,号东湖。七岁能诗,为山谷所知。以父禧死事,授通直郎。张邦昌僭位,遂致仕。时工部侍郎何昌言与弟昌辰避邦昌讳,皆改名,俯买婢,名昌奴,客至,即呼前驱使之。
徐师川《双庙》诗:“开元天宝间,衮衮见诸公。不闻张与许,名在台省中”。饶德操酷爱之。
徐师川是山谷外甥,晚年欲自立名,客有称其源自山谷者,公读之不乐,答以小启曰:“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
苏养直诗有“属玉双飞水满塘”之句,见赏于(苏东)坡,称为“吾家养直”。 (养直)作此诗时,年甚少。绍兴(年)间,与徐师川同召,师川赴,养直辞。师川造朝,便道过养直,留饮甚欢。二公平日对奕,徐高于苏。是日,养直拈一子笑视师川曰:“今日须还老夫下此一着”。师川有愧色。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1128)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九年(1139)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1140)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楞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李纲亦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海口五公祠(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诠)和祠内李纲塑像
咏物诗总是有感而发的。如果说前面所选的曾巩的《咏柳》是以柳责人,李纲的这首《病牛》则是以牛自况。
诗的首句“耕犁千亩实千箱”点出牛耕田耙地终生辛劳,句中虽无“病”字,却字字交代病因:么复一么,年复一年,无休无止,最后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两个“千”字,明写牛的功劳,暗示牛的病因。次句“力尽筋疲谁复伤”承首句而来:“耕犁千亩”是因,“力尽筋疲”是果。“谁复伤”则是诗人向社会、向众生发出的哀悯性质问,实际上也是作者以牛自喻,向最高当局、向苍天发出的不平。因为诗人的一生也像这头病牛,一生尽力奉献却有不被理解,迭遭打击,终生坎坷困顿:政和二年(1112),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刚就任 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的李纲想挽狂澜于既倒,慷慨上书议朝政过失,其结果是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员外郎;宣和元年(111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又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进犯汴京,时任亲征行营使的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但金兵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离之后,李纲随即遭到朝中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五月便驱赶李纲出京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1126)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建炎元年五月甲午(1127年5月5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又受到朝中投降派的交章攻讦:御史中丞颜岐攻击“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便被罢相,去杭州提举洞霄宫。但迫害并未就此停止。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间朝廷又命李纲移往当时为蛮夷之地的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李纲还未来得及动身,御史中丞王绹便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四日,再次贬谪到万安军(海南岛)。两年后才遇赦放回,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成,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在隐居处闻此消息,忧愤成疾而亡。纵观李纲为国为民的一生,比起“耕犁千亩实千箱”的老牛远胜过千百倍,他迭遭打击迫害的一生,比起“力尽筋疲”的病牛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替病牛发出的呼喊“谁复伤”,其中也充满自身遭遇的满腔悲愤!
但是,如果仅仅是悲愤伸问,者说仅仅是为病牛抱不平,还不足以说出这首诗的真正价值所在,或者说还不足以说出李纲高尚伟大的人格全部。他的同时代诗人也有人做到了苏轼的表弟著名画家文同有首同名诗《病牛》:“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槁头角垂。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疲。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丹渊集》卷四)。诗中哀叹病牛的老态、病状,揭示造成老病的原因:“朝驱暮使气力尽”,抨击其主人毫无垂怜之心,在其老病后将其弃置一旁。其中当然也是借以抒发己身遭遇的不平。亦曾多次遭受贬谪,也被远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的孔平仲也有首描叙老牛的诗《禾熟》,也是抒发类似感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但李纲这首诗的高明或者说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止于借老牛遭遇抒发悲愤,责问朝庭对己的不公,而是表明即便如此,他也要以身许国,心系天下百姓,死而后已,无尤无怨。这就是诗的最后两句:“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羸病卧残阳”是眼下现状的实描,“但得众生皆得饱”则是内在心志的表白。为了“众生皆得饱”,所以“不辞羸病卧残阳”,一个“但得......不辞”的让步句式,把诗人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节操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他使我们想起屈原所作的类似表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是“羸病卧残阳”,孔平仲诗中是为“粗了耕耘债”,李纲诗中是“但得众生皆得饱”;同样是“朝驱暮使气力尽”,文同诗以“尔死主人安得知”的谴责埋怨作结,李纲则在“力尽筋疲谁复伤”的谴责埋怨之后又反转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其诗格的高下,自不待言。诗论家魏庆之说:“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诗人玉屑》)李纲的这首《病牛》就是意深义高的奇作!
总之,这首咏物诗并非为了咏物,而是借物抒慨,托物咏志,实是诗人辛劳无私又坎坷多舛一生的写照,也是诗人以身许国、心系黎元宽广胸襟的自白。在情感表白方式上是有悲有愤,更是无尤无怨。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这首短短的绝句中却和谐地连成一个整体,铸成一代伟人。因为诗人的悲愤也是“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王策之不从,恨奸佞之误国”(《述怀诗序》);诗人的无尤无怨也是因为在金兵南侵、大厦将倾之际,诗人无暇他顾,为扶危定倾,不惜以命相搏。因此两种态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这无论是从个人的气节操守,还是从对国家、对民众的高度责任感来看,都是
历代名流对李纲评价
陈东(南宋太学生首领):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朱熹: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陈公辅(南宋名臣、状元):材大古难用,功多忌更多;忠怀冲日月,谗口肆风波。
文天祥: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
脱脱(元朝开国宰相):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 然纲居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独于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高宗之见,与人殊哉?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郑大漠(历史学家):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
谢肇淛(明朝兵部侍郎、《五杂俎》作者):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归有光: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 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屈大均(诗人、清初三大家之一):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李光地(明末抗清名将):"李忠定每用辄效,次第井然,只是略急些。竟是一粗武侯。
林则徐: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