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子 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题解】

  见前。

  【作者介绍】

  宋方壶,名子正,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据孙楷第考证为元末明初人。元惠宗至正(1341—1368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后来,由于“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烧,而编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住在莺湖之西,“辟室若干楹,方疏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云,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无求于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 ,而宋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可见他多年正是过着一种富有的隐居生活。

  【简析】

  此曲的题目是“居庸关中秋对月”。居庸关旧称“军都关”、“蓟门关”,位于北京市西北,长城上重要口塞之一,形势险要。龚自珍在《说居庸关》中描述说:关凡四重,南口起为下关,又北为中关,再北为上关,最北为八达岭。每关相距十五里,各有长一里的关城。上关关城北门大书“居庸关”三字。八达岭关城北门大书“北门锁钥”四字。而自入南口,一路流水淙淙,其间道路“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

  这是一首咏歌节序之作。这类作品处理不好容易俗滥。南宋词家张炎曾批评说:“昔人咏节序,不为不多,附之歌喉者 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俗之声耳”(《词源》)。但宋方壶这首小令似乎不在此列。作者原是江南华亭人,现在飘零数千里来到北国,适逢中秋佳节,独居居庸雄关之上,俯视苍茫群山,仰望碧天一轮圆月,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确实不是一般的“应时纳俗之声”,而是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丽,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一天”,满天,整个天空;”蟾影”,蟾蜍的影子,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为”月”的代称。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这句是写实景,点明中秋对月。“万古谁将此镜磨”則由实景转入联翩的浮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满月飞明镜”。但询问谁磨,却是自己的独特想象。“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其中“年年”从“万古”而来,“今宵”指赏月的此时。一个“到”字把思绪从万古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道理是诗人知道,但为何在此要强调“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呢,这是在为下面的结句“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埋下伏笔。在咏歌的内涵上,也有十五月亮的“明”按按转入“圆”。

  ”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姮娥,即嫦娥,相传是月宫的仙女。”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广寒宫:传说唐明皇游月中,见一大宫殿,榜曰”广寒清虚之府”。见《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篇末点题,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寂寞独处的孤独与惆怅。这是读者才明白,前面写中秋的朗月,羡广寒的快活,都是为了反衬这末句的,而独坐、闲歌,都是为这句做铺垫的。在造句上,它和前面“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口语,不但突出了元人小令通俗浅白的语言特征,而且也突显不加修饰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首小令,在题材处理上还有一个特征。题为“居庸关中秋对月”,但通篇只字未提居庸关或者是岭上(八达岭)赏月的独有特征,也只字未提中秋之月,似乎是扣题不紧。但也有人解释说小令中抒发的离愁别绪,都是由中秋登居庸关这一特定的时空所引起的,因此,小令中虽一字未提及中秋和登居庸关,但一字未离中秋和居庸关。

  最后还想一提的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有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毫无疑问,宋方壶的这首小令在立意乃至遣词上都借鉴了辛词。但由于两人的遭遇不同,两者的意境也就迥然有别。辛词是要表现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遭到排挤的不平与愤懑,希望铲除这些主和派——“斫去桂婆娑”,实现自己统一中原的壮志。宋曲则是反映一介书生千里漂泊的别离之苦,思乡之情。因此虽有明显的借鉴痕迹,但也还是有一定思想价值的。

推荐文章

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

高一上学期英语知识点总结

导读:对于基础知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比如英语的单词,...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