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单:《八月的星期天 》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基本信息书名:八月的星期天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标签...
作者:赫恩曼尼
很遗憾,阅读没有什么用,读书也不值得炫耀。只是恰巧找到了一种方式,好好安顿自己。这一本本书,就像是这艰难生活的对岸——想起世间还有同道人,刹那间白雪落满山坡。
1. 《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冯至 译,雅众文化/云南出版集团,2016-1
难得的慰藉是,不管何时捧读,或沮丧,或孤独,或无可奈何,里尔克都在你耳边轻语:你不是唯一的那个,还有我。
2. 《寂寞的游戏》,袁哲生,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9幽静自如,恬淡落寞,不乏诗意,也有命运缺角的残忍。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字了,没有年轻作者写作时用力的痕迹,也没有刻意张扬或克制自我,行云流水一般,道出人在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疏离感、空虚感。读后似回到遥远的童年,再次面对澄澈清明的自己。作者39岁即自缢而逝,也许真的是看透了什么吧。
3. 《游隼》,J.A.贝克,李斯本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8
需要慢慢读完的一本书,从观望游隼到成为游隼本身,人类的丑恶与复杂,在森林深处全部得到了净化。一个籍籍无名的英国人,就这样和心爱的游隼一道,在十个年头里,悄悄过完了一生。
4. 《醒来的女性》,玛丽莲·弗伦奇,余莉 译,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7
将庸常、无可逃脱的生活写得极细腻,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则容易厌倦;如果有类似的体会,会觉得句句写得都是自己,忍不住叹气、哭笑。一部女性的压抑历史,以小说的方式呈现。
5. 《在世界与我之间》,塔纳西斯·科茨,于霄 译,译林出版社,2017-5
“美国梦成就于泛泛而论、限制提问和侧重便捷答案。美国梦是一切艺术、勇敢思考、诚实写作的敌人……在美国梦者包围中生活很累,而雪上加霜的是,你的国家告诉你,美国梦公正、高贵、真实。”
6. 《远山淡影》,石黑一雄,张晓意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
读的时候以为讲的是:一个女人在未能知晓命运之前,还安然无事地生活。读完之后再看译后记,发现理解有误——记忆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在不真实之上讲述,就像把故事写在水上,更添一层迷离。全书非常克制、淡然,典型的日式风格。居然是石黑一雄28岁时的处女作,可见写作的天赋还是很重要的。
7. 《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石黑一雄,张晓意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
这是一部关于失落的短篇小说集。主人公们曾无限靠近理想,却无一例外和它们擦身而过。石黑一雄习惯把一笔留白写进故事的结尾——生活继续,在现实的裂痕中,梦境与诗意无限延展。喜欢字里行间的疏离感。
8. 《早上九点叫醒我》,阿乙,译林出版社,2017-12
花了一天的时间厘清了所有叙事线,可以看出阿乙这次的写作真正孤注一掷了。
9.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特扫队长,高婙,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2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两个小时就能翻完,作者做“特殊清扫”的独特经历,引导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文笔一般,文章的范式很统一,文末都附带几段鸡汤式的感慨。难得的是这份直面尸体的体验和坦诚。什么时候想不开了,翻上几页,想到死相那么“惨”,也就不得不好好活下去了吧。
10. 《迷楼》,刘以鬯,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9
尤其喜欢《蜘蛛精》和《蛇》。可能是年代的关系,情侣夫妻之间的对话略显生涩。可能是之前期待太高,所以阅读体验没有想象中好,但足以看出刘先生在文体、结构、语言方面的尝试。
11. 《奇点移民》,刘宇昆,耿辉 译,中信出版社,2017-9
作为文科生,啃完了Ken Liu的这22篇科幻小说,最大感受是:啃刘对于科技、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思想的制衡关系思考非常透彻。尤其喜欢其中《奇点遗民》《真正的艺术家》《造访》《完美匹配》四篇。虽然科幻小说家不喜欢被称作预言家,但隐约感觉,未来非常有可能就在这些预测之中。
12.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英格玛·伯格曼,张红军 译,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8
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平自述,可以说是非常诚实了。
13. 《今日店休》,坂本健一,吴菲,新星出版社,2017-6
活着,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以后厌倦生活了,就翻翻老爷爷写的这本书吧。比起那些青春励志书,这本的妙处在于:即便经历过绝境,也平平淡淡地讲出来;寻不到人生的意义,就诚实地接受;明明是多可爱的人,却不觉得自己有多高明。上一本哭惨了的书,还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14. 《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杨·T·格罗斯,张祝馨 译,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9
“在反思那个时代时,我们绝不能将责任推卸给集体。我们必须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才能记住,要为每一起杀戮负责的,只是某一个或某一群特定的凶手。”非常震撼的二战历史真相,关于众人如何抹杀记忆的学术调查。煽动和催眠乌合之众的方式太容易,叫人怀疑人性之恶是否没有止境。
15. 《柒》,文珍,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8
有一点一点将你吸进故事中去的魔力,读起来毫不费力。第一次读文珍,一口气读完,虽然故事本身并无太大新意,但能够旁观一个又一个人的困境和微小的痛苦,无关时代和历史,只关乎人。
16. 《三十三年梦》,朱天心,学林出版社·理想国,2017-7
用三十三年时间记录一桩桩细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无非是以文字抗衡时间和人的善变罢。在地铁里翻读,慢慢忘记周围的嘈杂人事,沉入未曾生逢的年代中去。
17. 《小说与我》,王安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
除了最后一章谈张爱玲和《红楼梦》有点出戏,前面关于写作的引入很棒。遗憾之处在于,大多数章节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或深入探讨。
18. 《遗产》,露图·莫丹,来兹 译,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8
预计图像小说在国内会越来越火。画风惊奇,故事线清晰,三代人的情感纠葛跃然纸上,像一部电影一样,人物和情绪完整。唯一的小缺憾就是书略重,不适合躺着看,容易砸脸……
19.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马琳娜·柳薇卡,邵文实 译,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2017-
没有想象中好看,情节有点混乱。最欣赏的第一是对乌克兰家庭史的勾勒,第二就是这段话:“我过去一直以为在说起我父母的生活时,那将会是个快乐的故事,一个喜悦战胜悲剧的故事,一个爱情战胜不可能的故事,但现在我发现,幸福只是转瞬即逝的片刻,要在它们溜走之前抓住并好好庆祝。”
20.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郑有杰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5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步履不停,却总是慢半拍。现在很少能有一部小说,能让人读完之后怅然若失,泪流满面的了。是枝裕和却做到了,小说比电影更宽广,更透彻,更缓慢,却也更让人心痛。
21.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陈文娟 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2
是枝裕和的随笔文字和小说不大一样,有孩子一样的天真和调皮。因为看见一对螃蟹“殉情”于海边,羞于承认自己喜欢吃螃蟹,却又没有故意捏造一个感人的结尾,真的逗笑我了。真实、轻松、温情,这很是枝裕和。
22. 《明镜之书》,尤金·欧·切洛维茨,张畅 袁子奇 译,中信出版社,2017-7
关于记忆,也关于真相。自己译的小说,还是低调一点好。
23. 《金色梦乡》,伊坂幸太郎,代珂 译,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16-11
曲折往复,意犹未尽。冷峻处冷峻,温情处有泪。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说中的上乘之作。爱。
24. 《朝话》,梁漱溟,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4
可做枕边书,每日三省吾身:读书了吗?写作了吗?拒绝没用的琐事了吗?
25.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游擊文化,2017-2
读的时候想起了很多人,比如邱妙津,比如普拉斯,比如洛丽塔。但房思琪和她们都不同,除了身体的侵犯和暴虐,纠缠的爱欲和足以致死的忧伤之外,还有比救赎更高意义上的告解。好久没读过这么致密、细腻、隐忍的文字了,天赋异禀,可叹斯人已逝,天才殒落。
26.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张冠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从1910年代至今的中国百年读书史。可以明确看出:曾经耗费几代人心血思考和验证过的问题,而今已被彻底遗弃;已经得出结论的问题,如今被推翻、粉碎,然后假装一切都在变好。时间在前进,时代在后退,所谓知识付费时代,其实是资本占领了高地,无知和谎话横行。过去的人尚且肯以一己之肉身思考,而今连此般风气也荡然无存,幸耶?灾耶?
27. 《芳华》,严歌苓,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4
关于一个倒置英雄与平凡的年代。“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了我们平凡了更平凡,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严歌苓一如既往地解构历史中的英雄主义和宏大的国家话语。很耐读。
28. 《背对世界》,埃尔克·海登莱希,丁娜、杜新华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1
小说表面写得不动声色,却在暗处波涛汹涌,只有高手中的高手才做得到啊。
29. 《呼吸课》,安·泰勒,卢肖慧 译,新经典·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3
结尾处,儿子和女儿长大了,离开家;孙女跟着儿媳离开了儿子,搬到别处。空荡的房间只剩下老夫妻二人。玛吉问了句:“我们俩以后为什么活着啊,我们还剩下那么多日子?”艾勒说:“为今天,亲爱的。”家长里短的无奈和纠缠、人与人的若即若离都在其中。相似的细碎的生活,却要坚韧地活下去。平淡、不失乐趣、细微处尤为动人。
30. 《细民盛宴》,张怡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
非常细腻,以至于哀怨沉痛。看过之后让人一边心疼作者(她一定写得异常辛苦),一边想劝她放弃(如此哀痛绝望的写作多么耗神,且难被人理解)。说到底整部作品还是太过耽于某种情绪,读了让人喘不过气。
31. 《小说课》,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2
看一个小说家读小说,就像走到戏台的幕布后面,看唱戏的角化妆,满足了一颗八卦心。看毕飞宇读《促织》,才发觉中学的语文课似乎浪费了这么个好材料,都局限在字字句句的翻译上了。可惜可惜。
32. 《牛奶与蜂蜜》,露比·考尔,山鲁米儿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2
“孤独,是我们疯狂寻找自我时,所留下的标记。”从没见过把女人的性与爱写得如此真实又亲切的。好像你身边必定有这样一个女孩,被爱所伤,却依然对未来怀抱希望。
33. 《东北游记》,迈克尔·麦尔,何雨珈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迈克尔·麦尔笔下的“满洲”像一块烙了许久的饼,一面是金黄色,如同异乡人的新奇想象,让人忍俊不禁;一面是焦黑,渲染着历史不那么鲜亮的油渍,沉重不堪。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前身,是无法缓和的执念。
34. 《散步去》,谷口治郎,伍楚 译,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
世界四通八达,却难得抵达一份真实。这本书里的真实,藏在茂密的树丛,乡间的小路,漫天的山雀,雨雪交加的深夜,无人到访的黄昏……原来不为人所知的日常,竟这般细碎、绵密、动人。
35.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龚小夏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
虽然是学术著作,却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及非集体化之后东北农村生活的嬗变,以及个体和家庭是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繁衍生存的。虽然是多年前的重版书,依然能为今天中国的发展与现状提供注脚。PS:“妇女结扎运动”真是惊了我了。
36. 《诗的八堂课》,江弱水,商务印书馆,2017-1
老师好身手!武功高强之人,摘叶飞花,皆可伤人。作者似一游侠,贯穿于中西文理的茂林之间,颉取古今中外之锦囊,才学、文采和灵性俱佳,唯独少些逻辑。不过诗歌或许就不讲逻辑,一个诗人写的诗学,恰因此而妙笔生花,仪态万种。读之,仿若当年于学堂之中,听你用粤语读诗,谈起最爱的周邦彦和辛弃疾,神采奕奕,如履酒梦之涯。
37. 《南瓜花》,马蒂·弗里德曼,熊依旆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1
读的时候,总觉得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似乎太过多情了。读完全书,才觉得这“多情”是为了赋予一段无人知晓的历史以意义,不为人类,为自己。
3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小熊英二,黄耀进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社会学家小熊英二以学者的视角和口述的方式,记录下父亲小熊谦二的生命史。一名普通的日本士兵,能在战争加持的苦痛和折磨中,不忘对于良善的追求,不仅磕磕绊绊地活了下来,而且始终对活着抱有希望。读后既觉辛酸,又慨叹命运之劫难,实非人力所能抗衡。
39. 《猫城记》,老舍,果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
看似辛辣痛快的讽刺,实则是浸入骨髓的深刻的绝望。可怜老舍先生笔力惊人,才华漫溢,终究抵不过一场全国上下的痴梦。
40. 《文章自在》,张大春,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谈写作的书里,算是踏实、精炼的一本。没有讨巧,也不矫情,字句段落之间足见作者功力。“始终尝试写作的人若失败,不能单归咎于运气,还得想想自己是否抱错了希望。”当头棒喝。阿弥陀佛。
41.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宫本常一,郑民钦,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3
一本全程都有萌点的村落笔记,毫不枯燥的民俗学者札记。这群认真生活的人,若非因为宫本常一的行走和记录,将永远不被人所知。而这份略显调皮的田野调查笔记,因其所呈现生活的缓慢和悠然,实在动人。
42.《生育对话录》,宋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1
作者能把自己和母亲结仇、对婚姻不信任、不想生孩子、心理治疗和被催眠的过程写下来,挺有胆量的。但归根结底,作者并没有解答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一个男权社会,一个不想生育的女性如何与自身的女性身份共处。文末,作者最终还是怀了孕,并将一切化归到本性和爱,之前的说理前功尽弃。总之,思考和记录是可贵的,但笔力和深度实在不够。三星送给她的勇气。
43. 《北鸢》,葛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0
挺羡慕有家学渊源的作者,起笔落笔都是文气。平时读青年作家的小说,不是觉轻浮,就是觉稚嫩。葛亮却拿捏得恰好,恍惚间似回到远古记忆,连同自己也一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甚好。
44.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施小炜 译,新经典·南海出版社,2017-1
“一切创作行为中多少都包含自我修正的意图。通过将自己的灵魂嵌入和现在不同的外形,去消解或升华生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矛盾、错位与扭曲。”——村上君的这本书如此循循善诱,读了心里暖暖的。
45.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邵燕祥,作家出版社,2016-7
邵先生写到1958年的回忆录,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和那个时代。活在时间里的人啊,请你作证,为正义,为善良,为了忘却的纪念。
46. 《烛烬》,马洛伊·山多尔,余泽民 译,译林出版社,2015-11
一支蜡烛燃尽,一段命运道完。和黑塞的《纳尔齐思与歌尔德蒙》类似,从两种人身上深挖着命运。战争、流亡、亲人死亡,哪一条常人都不愿经历,却让文学因而厚实。
47.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托马斯·内格尔,宝树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11
非常好读的一本哲学小书,值得反复翻看。只是读到最后一句:“如果浮生若梦,万事无常,最终都归于尘土,那么也许我们的雄心壮志不过徒然为荒诞不经的玩笑而已。如果我们无可救药地执着于自己的意义,或许也只能安于自身的可笑。”略伤感。还是喜欢英文版的书名:What Does It All Mean?
48. 《棕色的世界》,格林·狄龙 著/绘,来兹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1
严肃的图像小说,和《追寻逝去的时光》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一个英日混血女“神经病”的内心世界,离奇、古怪,却如此熟悉——来自我们内心深处不愿承认的邪恶——一股足以摧毁自我的力量。
49. 《巨人的陨落》,肯·福莱特,于大卫 译,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5
战争持续的原因竟然是,打都打了,不分出个胜负,没面子。怎么和谈恋爱一个样儿:都谈了三年了,分了不是白谈了?看来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嗯。
50. 《“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杨奎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51. 《拉普拉斯的魔女》,东野圭吾,王蕴洁,磨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
追求完美主义的导演因为自己的妻儿不够完美,而萌生杀意,只为自己在世上留下的作品皆完美;父爱缺乏症;可预知未来的魔女……东野圭吾开始明目张胆地思考人类未来了。预感下一部要写科幻了。
52.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何雨珈 译,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12
“谁是真正的勇士/请他来到近前/一切虚妄过眼/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他会昼夜不停劳作/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读到最后几页,沉重到不能呼吸。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又有何意义。
53.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翁乃强,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国家地理,2017-2
周末,暖洋洋的阳光底下,在躺椅上翻完了这本摄影集,感觉似恍惚活过了前世。那个匮乏、动荡的年月,人们竟是如此鲜活地活。如今再比照来看,生活却变得茫然、焦灼、不安。史之漫漫,人之渺渺,亦不知是喜是悲,是福是祸。
54.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弗雷德里克·方热,周行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7
对症下药。然而,解放谈何容易。
55. 《爸爸小时候》,张晓楠 著,王世会 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比春风还柔软的记忆,比远古还古老的童年,“爸爸小时候”就像我不曾闯入过的一场梦境;站在梦的边缘,刹那即永恒。
56. 《直到那一天》,米歇尔·普西,梁若瑜 译,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12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的问题,人物对话都很别扭,人设也奇怪,读起来非常出戏。前半部分铺得很足,但后半部分太过拖沓,完全垮掉。只能说封面文案海口夸得太大,小说本身根本没写人性,被东野圭吾甩出不知几条街。
57.《泡芙妹,全世界我最喜欢你了》,朱莎莎,中信出版集团,2017-4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和我也一样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离经叛道的少年,鸡零狗碎的中年人时,可以回头看看自己当初懵懵懂懂光顾人间的小模样。”第一次看绘本看得哭哭笑笑,被泡芙妹丰富的想象力打动,也被妈妈的开明和善良打动。
58.《草原动物园》,马伯庸,中信出版集团,2017-3
作者能把自己做过的一个梦写到这种奇幻的程度,也是开了眼。合上书,感觉历史和小说本身,好像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59.《是我把你弄哭了吗?》,布鲁克·巴克,袁婧,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
非常萌。
60. 《情感暴力》,加藤谛三,井思瑶 译,时代华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7
在地铁上翻开,一行行读下去,童年阴影和性格缺陷都得到了解答。如果你温顺、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快乐、难以拒绝别人、容易受他人影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愧疚、神经衰弱,那么你很可能是遭遇情感暴力而不自知。推荐这本书,可以助你识别加害者,早日逃脱魔爪,认清自我。
61.《我遇见了人类》,马特·海格,李亚萍,磨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5
果然是得过恐慌症的作者,写起来的上帝视角简直无人能敌。
62.《没有什么了不起》,蔡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6
蔡澜有毒,读过之后欲念骤起,恨不能有钱有闲,周游世界、看遍美景、尝遍美食佳肴、男欢女爱、写天下文章。可惜生不如愿,恐得钱得闲时人已暮年,欲念全无。想想就悲伤。
63.《我决定活得有趣》,蔡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6
“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蔡先生真的是会吃、会玩、懂得如何享乐的人呐。
64.《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赵玉皎 译,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11-1
外面是纷纷战火和成年人的欲望世界,巴学园里却如此宁静祥和。联想到童年的很多事,但愿每个孩子都能如此被温柔对待。
65. 《青苔不会消失》,袁凌,中信出版集团,2017-4
致密而压抑的文字。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些身处底层的人不得已尝遍生活的苦痛,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却什么都做不了。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他们却被遗忘了,停在原地。如果“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成立的,那么,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66. 《猫的私人词典》,弗雷德里克·维杜,黄荭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猫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独立和自在,在自以为是的人类面前,永远昂着头。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是敏感谨慎,像个孩子。
67.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李放春、刘瑜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
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摔倒各人爬。亲戚朋友扶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
68.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阎云翔,陆洋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
揭示出中国文化中孕育的“新个体主义”是如何塑造国人的自我与人格的,参照今天的社会现状看依然有启发。
69. 《另一种选择》,谢丽尔·桑德伯格,田蓝、乐怡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8
细节真实动人,适合伤心的人读。
70. 《搜神记》,冯唐,中信出版集团,2017-8
自恋似乎是作家不可或缺的,但过度自恋是否会妨碍写作?
71. 《鲍勃·迪伦诗歌集:敲着天堂的大门》,鲍勃·迪伦,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最喜欢最后一个专辑《行星波》,其他的不是特别能欣赏。作为流行音乐,这些词是出众的;但作为诗歌,很难让人内心为之一动。或许还有隐藏的时代意义没有被理解吧,如果译者或编者能做更详细的注释就更完美了。PS:很精致的包装,口袋书的尺寸也适合路上阅读,能感受到编辑的良苦用心。
72. 《奈良手记》,奈良美智,王筱玲,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7
“不与时代精神共舞,得超越时代精神站在另一头才行。”作为艺术家,奈良美智真是少见的正能量,每天都在鼓励自己作画。非要作画、创作,才能生活下去,才觉得完满,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画家吧。
73. 《东京一年》,蒋方舟,中信出版集团,2017-8
研究生毕业,我娘问我:以后想找个什么工作?我:有人花钱让我在国外旅游,我给他们写稿子、出书。娘回:净白日做梦。前几天通话:喏,蒋方舟就实现了啊。娘:人家是名人。第一次认真读蒋姑娘的文章,只有两个字——灵巧。这样的灵巧,很讨巧吧?
74. 《不可思议的朋友》,田岛征彦,李秀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7
很薄的一本小书,讲述了一个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平淡故事,一些细节很打动人。期待看到一本从自闭症孩子的视角画的绘本,或许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他们的世界。
75. 《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熊秉真,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非常详尽的中国儿童史,能以此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印象颇深的论点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割裂与延续;承担了成人责任的孩童不算孩童,因此童年具有“非普遍”和“不固定性”;儿童具有其立场与感受,而非受被动的受惠者或受支配者。果然一代童年有一代童年的苦。
76. 《冷暴力》,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顾淑馨,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7
概念是好的,但不太能接受法国学者的思维逻辑,读起来有点费力。
77. 《如果可以是这首歌》,姚谦,新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7
旅行、做音乐、收藏,姚谦的确活得自由自在,心向往之。但就随笔而言,期待更高,或许可以往詹宏志先生的《读书与旅行》方向去做,记录更专精,内容更丰富。
78. 《如何读懂经典》,亨利·希金斯,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7-6
穿插作者对文学名著的思考和解读,比较轻松易读,希望国内也能有更多的大家,愿意给普通人写这样的书。但总体感觉,本书对于文学的门外汉或初学者可能更实用一些。
79. 《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乔纳森·克拉里,沈语冰、贺玉高 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9
涉及大量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视觉装置的理论,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恐怕非常难读。其中的bug之一是,这些领域存在大量既有的专业词汇和概念,英文单词本身就包含诸多内容和面向,但译到中文却往往表意不明。
80. 《生逢其时:戴维·洛奇回忆录》,戴维·洛奇,朱宾忠、吴濛 译,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9
戴维·洛奇写这本自传时已近八十岁,或许是年龄导致了他对过去的过分迷恋,以至于这本“前半生”的自传太过啰嗦,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都缺乏安排(本可以精彩)。
81. 《一千瓶酒的英雄与一个酒壶的故事》,顾彬,北京出版社,2017-9
德国汉学家顾彬用中文写的小品文集,一篇篇读过去,发现即便是在中国生活、教书五十年、自认为是“北京人”的学者,也很难完全无障碍地用中文表达,远不如从德语译过来的文字通畅深邃。严歌苓曾说自己写英文和中文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前者有孩子一样的单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82. 《中国往事》,顾彬,朱谅谅,中译出版社,2017-4
顾彬真是一个守旧、执念又深情的人呐。每一行字都和时代拧巴着,既有忠于内心的真诚,也有很多本国人都不便言说的耿直,读来似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干净沉郁,带点颓废的精神气。最为震惊的是写顾城杀妻的那篇:渴望爱又无法给予爱、向往美却不美地离世,正是忧郁者的矛盾之处。
83. 《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邓安庆,中信出版集团,2017-9
周末逛书店,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封面,惊讶于设计师的大胆。这本书的电子书当初是我做的,很欣赏安庆对写故事的执着,不浮躁、不虚夸的文风,还有那么一点骨子里的幽默感。
84. 《孩子们的诗》,果麦 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10
“秋天是残忍的房东/花叶是无奈的房客/它们的合同到期了”,读完心里湿漉漉的。
85.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郑桥 译,新星出版社,2017-7
逻辑推演真心牛,可惜从情感共鸣上,还是更喜欢邻国的东野圭吾。
86. 《利维坦之书》,彼得·布雷瓦,李林莹 译,后浪|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1
婴儿世界暗黑与复杂的想象,与成人世界简单粗暴的逻辑,究竟哪个是起点?哪个是终点?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
87.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玛特·富尼耶,潘文柱 译,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0
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好看。
88. 《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贺潇,张赟 译,人民出版社,2017-4
在材料扎实可靠的前提下,能将历史研究写得如此生动可感,真的非常难得。尤其是对于被宏大话语淹没的个人声音的重述,对了解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私人生活史很有启发意义。
89.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詹姆斯·伍德,蒋怡 译,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8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正是一个个文学细节丰富了我们对庸常生活的贫乏想象,真正去理解生与死,不至于堕入虚无。
90. 《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李娟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2
与书的前三分之一有着非常高的精神上的契合度。
91. 《恋情的终结》,格雷厄姆·格林,柯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4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怎么写都写不尽。尤其喜欢格雷厄姆、爱丽丝·门罗、安·泰勒三人。
92. 《月光狂想曲》,迈克尔·夏邦,孙璐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12
一部关于二战一代的回忆录,将小说的虚构技巧嵌入非虚构的语境,讲述外公“用坚定不移的意志,抵御一切的危难”。叙事的方式非常像电影《大鱼》,刚开始不太能抓到作者的逻辑,读到后面会慢慢明朗起来。
93. 《山之四季》,高村光太郎,王珏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1
高村光太郎说:“只要我还活着,就想要享受这大自然带给我的喜悦。”混迹世间久了,也想回去。
94.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水上勉,郑民钦 译,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17-10
每天都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吃喝,慢慢将吃饭简化成了活下去的一种本能。这本书重新恢复了我们对这些日日可见的食物的观感,通过味觉,发掘出潜藏在我们生命里的精神时空。
95. 《传家之物:艾丽丝·门罗自选集》,艾丽丝·门罗,李玉瑶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门罗的文字,要慢慢读才能品出滋味,开始浑然不觉,而后如同被什么击中。
96. 《小说机杼》,詹姆斯·伍德,黄远帆 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8
伍德说的是,写作和人生都没有捷径,都不靠聪明而是靠深情。——黄远帆
书目太多,就把自己在豆瓣打了五星、非常喜欢的几本加了书封。
2017年就像一趟火车穿过隧道那样,倏地过去了。
等回过神来,已经成为望不到的过去。
站在这一年的尾巴上回望一整年,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做梦的激情越来越弱,一些愿望也没能实现。
偶然兴起理了理这一年读过的书,勉强安慰自己,看,没有白白度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