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素材名人故事: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
一、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一篇小品文。《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整体把握
1.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主旨)
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他以“梦忆”“梦寻”这样的词语为自己的书命名,并在书的自序中流露出太多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的感伤。尽管本文中的哀愁是淡淡的、潜隐的,我们还是能从文章开头的明代纪年和行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只有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才不负作者“梦忆”的初衷。
2.简洁的语言,白描的写法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大家,文字简洁而又隽永,叙事直白而有情韵,读之亲切喜人。这篇小品文只有160字,极其简练。但语言又接近口语,浅显易懂,明白晓畅,读之清新喜人。本文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手法,不夸饰,不铺陈,点到为止。常常是寥寥数语,而神情俱现,而精神全出,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中量词“痕”“点”“芥”“粒”的使用,递次微缩,写出了大雪过后长堤、亭子、小舟及舟人的状貌,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历来为人们称道。
3.如诗如画的意境
张岱这篇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可目之为散文诗。如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这里,也暗用了《庄子·逍遥游》的意境:“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让人想到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从高山之巅来看,西湖也不过是一勺水而已。也让人不禁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四、字音字形
崇祯(zhēn) 拏( ná )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 喃(nán)喃
五、文言词语
(一)重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 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 挐:撑(船)
4.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5.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 惟:只。
8.余舟一芥 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 对: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
13.及下船 及:等到
14舟子喃喃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15.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全 副词)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更: ①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音gèng)
3.是: ①是日更定(这,代词)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4.绝: ①湖上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5.余: ①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三)古今异义
1.余 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
2.白 古义:酒杯;今义:白色
3.更 古义:还;今义:更加
4.强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四)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九、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
⑴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⑵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⑶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2.(课后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示例:“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是唯来湖心亭看雪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3.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4.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6.“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8.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十、拓展迁移
1.咏雪名句
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雪。――杜甫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2.咏西湖名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附】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