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期末复习单词知识点:表意愿
导读:由于同学们在英语的学习上语言理解水...
《石壕吏》训练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yù) 2.衰( shuāi ) 3.泣( qì) 4.咽( yè ) 5.逾(yú ) 6.戍( shù ) 7.裙( qún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杜工部。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和“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信 ) 2.新战死( 最近 ) 3.未去( 离开 ) 4.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 5.老翁逾墙走( 越过 )( 逃跑 ) 6.死者长已矣(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 7.泣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 8.老妪出门看( 老妇 ) 9.听妇前致词( 对……说话 ) 10.天明登前途( 前面的路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shù )戍守 戌(xū ) 壬戌 戎(róng )戎马一生
(2)衰(shuāi) 衰老 哀(āi ) 悲哀 衷(zhōng ) 无动于衷
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
(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出入无完裙。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大庇(bì) 突兀(w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挂结 长:高
(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3)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一会儿
(4)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遮盖,覆盖 寒士:贫寒的士人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高耸的样子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5.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上面劳动人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