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包括《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必考文言文,自带答案,方便对照。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王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焉(参与) (2)肉食者(浅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3)何战 (凭、靠) (4)曰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5)弗敢也(独自享有) (6)小惠未(遍及,普遍)

(7)必以 (实情) (8)神弗也(赐福,保佑)

(9)必以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0)齐师败绩(大败)

(11)一鼓气(鼓起) (12)而衰(第二次)

(13)彼竭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4)望其旗(倒下)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 重点是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且急躁冒进,同时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对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5.曹刿问庄公“何以战”,庄公回答了三条理由,曹刿为什么否定了庄公的前两条?

“衣食所安”是取信于近臣;“牺牲玉帛”取信于神灵。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没有意识到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无法取得民众的支持,战争没有取胜的把握。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为什么说“未可”?

因“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所以说“未可”。

7.本文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借助对比手法,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

8.阅读全文,请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曹刿:具有爱国心,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鲁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能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建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9.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 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上联:曹刿论战才能卓越

下联:庄公纳谏气度非凡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战国策》,它是一部国别体体史书。“讽”的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3)朝衣冠(穿戴) (4)窥镜(照镜子)

(5)旦日(第二天) (6)明日徐公来(次日,第二天)

(7)视之(同“熟”,仔细) (8)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

(9)我也(偏爱) (10)朝廷之臣不畏王(没有谁 )

(11)王之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12)谤讥于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所) (13)寡人之耳者(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4)时时而进(间或、偶然) (15)期年之后(满一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2)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4.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篇课文继续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和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可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

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蔽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弊可言。

5.文章开头描写邹忌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邹忌找出受蒙蔽的原因,为讽谏齐王做铺垫。

6.邹忌已经从其妻那里得到了“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的明确答案,为什么还要问妾和客人?

邹忌不自信。总感觉自己受到了蒙蔽,他要印证求真相。

7.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推理,委婉进谏,得出“蔽甚”结论。

8.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9.文中有一个“善”字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个“善”字表现了什么意思?

说明除弊的必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大。

10.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11.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事,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12.“复问其妾”“再问其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邹忌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表明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1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说明邹忌讽谏、齐王纳谏效果显著。

1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是指齐王听从邹忌的建议后,广开言路,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别的国家都来朝贺。

“战胜于朝廷”是指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5.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能够深谋远虑。

16.对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喜欢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推荐文章

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复句分析法

  1、首先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

小学数学必备数值,熟背巧用,让你受益非浅!

学数学很难吗?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巧妙地记住一些...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