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1. (2007宁夏文综)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 (2007广东卷)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3.(2007山东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喊:“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作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门。”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4.(2008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5. (2008宁夏)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6.(2008年广东理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08上海历史,A组)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8.(2008上海历史,B组)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9.(20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10.(2009高考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11.(2009高考广东单科)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12.(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13.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2009高考江苏单科)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5.(2009福建文综高考)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16.(2009高考上海单科)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2010江苏历史卷)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8.(2010上海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9. (2010天津文综)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20. (2009全国文综二)表1: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9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2.(2011年海南高考23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2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4.(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25.(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7题)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26.(2011年海南高考24题)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27.(2008年山东文综)(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22.(2010北京文综卷)(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推荐文章

代加工合同

  代加工合同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被委托方:(以下...

中考英语作文范例:知识重要还是经验重要?

写作题目-1 Knowledge or Experie...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