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言文阅读中考模拟题及答案(四)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________、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 ) (2)无与为乐者( )

3.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含情。找出含有情感的句子,分析其所表达的感情。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结尾“闲人”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集中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5.本文处处扣住一个“月”字写夜游,作者在写“月夜景”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

1.宋代 苏洵

2.(1)门。 (2)考虑,想到。

3.(2)“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念无与为乐者”,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3)“怀民亦未寝”显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

4.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包含淡淡的喜,即能与知音赏月的庆幸,无世俗羁绊的怡然。另有淡淡的愁,即知音甚少的感伤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5.借比喻描写月光,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创造出诗化的透明境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死于槽枥之间( ) (2)不以千里也( )

(3)马者( ) (4)不饱( )

3.你怎样理解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5.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结尾用排比句勾画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宋八大家

2.(1)两马并驾。(2)著称(出名)。(3)通“饲”,喂。(4)吃。

3.第一自然段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强调了伯乐的重要和难得。

4.表现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和任用人才的不满,同时也暗含作者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

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为了突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同时也借此讽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

6.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与愤慨。

7.托物言志。作者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所不能直接表达的意思,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富有寓意。

推荐文章

初中化学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

图书约稿合同(二)

著者(或译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

评论区(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0/200
没有评论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