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推荐文章

读书·书单:《尼克·霍恩比作品集(套装共6册) 》作者:尼克·霍恩比

基本信息书名:尼克·霍恩比作品集(套装共6册)作者:尼...

中考历史精华知识点(八下)——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中考历史精华知识点(八下)——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

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

0 篇文章已搜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