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人物事例之张伯苓的理想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
要想迅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必须掌握两点:一是要准确判断溶质;二是要弄清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我们常见的物质溶于水,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如 NaCl、KNO3 等盐类,当其溶于水后,其溶质的种类和溶质的质量都不变;第二种,如 Na2O、SO3、P2O5 等碱性或酸性氧化物,当其溶于水的同时就会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分别生成了 NaOH、H2SO4、H3PO4 等物质,此时溶质种类改变,溶质质量增加;第三种,如 Na2CO3·10H2O、Cu-SO4·5H2O 等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当其溶于水后其溶质质量是 Na2CO3、CuSO4 的质量,结晶水的质量要加在溶剂的质量中,而不能算在溶质的质量中,所以溶质的质量减少。 把握了以上三种规律,就能准确快捷地解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抓住关键观察快速选择结果 例:下列物质分别和 36.5 克 20% 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所得质量分数最小的是。A.MgB.MgOC.MgCO3D.Mg(OH)2 解析氯化镁溶液的质量分数与反应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及生成水的质量有关。由于是恰好完全反应,盐酸中的氯元素必定全部转移到生成物氯化镁中,这样相同质量的盐酸必然生成相等质量的氯化镁,本题的关键点是“生成水的多少”,观察化学反应方程式: A.2HCl+Mg=MgCl2+H2↑ B.2HCl+MgO=MgCl2+H2O C.2HCl+MgCO3=MgCl2+H2O+CO2↑ D.2HCl+Mg(OH)2=MgCl2+2H2O 不难看出,等量的 HCl 生成 H2O 的量为:D(2 份水)>B=C(1 份水)>A(无水)。因此答案为 D. 综上所述,解答化学选择题不仅要概念清楚,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把一个复杂、繁琐或陌生的化学问题,借助某种变换,使其转变为已经解决过或易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以上解答化学选择题的方法,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通过多体验、多反思、多领悟才能掌握,也希望你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不断进行创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初中化学
中考化学解题技巧:综合分析型选择题 (含范例 ), 取一定质量的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 Ba(OH)2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气体质量相等,则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 A.1:1 B.1:2 C.28:44 D.181:209 审题与思路:题中涉及的反应有:CO2+Ba(OH)2 === BaCO3↓+H2O, 由题意知:m(CO)+m(CO2)=m(BaCO3),因 BaCO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97,不妨设生成的 BaCO3 的质量为 197 g,则 CO 和 CO2 的总质量也为 197g,然后利用有关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式即可求解。因为 CO2+Ba(OH)2=BaCO3↓+H2O,由题给条件 m(BaCO3)=(CO)+m(CO2),设生成 BaCO3 质量为 197g,则原混合气体中 CO2 质量为 44g,CO 质量为:197 g—44 g=153 g。 原混合气体中 CO 和 CO2 分子个数比为: 153/ 28 :44 /44 =153:28 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3+28): =181:209。 解答:选 D 总结:本题为无数据计算题,既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又考查了分子、原子个数比的计算,综合性强,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反握物质 (或元素) 质量与分子 (或原子) 个数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无数据的计算题,我们要抓住变化的本质、透彻审题,把握题设中关键的要点,根据题给等量关系,巧妙选取有关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相对原子质量) 作为特殊值,便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的化学题目知识综合性较强,知识的容量大。解答时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运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地分析,将多种方法应用于解题之中,以求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