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二)
导读:进入高中学习后,同学们要多练题,自我检验还有哪些不足。测试题除了能让你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测了未来考题。学习和练习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多做测试题,才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做完要参照答案,及时总结。下面,贤知助手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一中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该分类下共有 199 篇文章
导读:进入高中学习后,同学们要多练题,自我检验还有哪些不足。测试题除了能让你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测了未来考题。学习和练习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多做测试题,才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做完要参照答案,及时总结。下面,贤知助手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一中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导读:进入高中学习后,同学们要多练题,自我检验还有哪些不足。测试题除了能让你查漏补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测了未来考题。学习和练习中你可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试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或者在原题基础上的衍生。多做测试题,才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做完要参照答案,及时总结。下面,贤知助手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一中高一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导读: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C
导读: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农业。农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Δ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其计算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Δ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就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纵向比较 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Δ定义: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牧、副、渔),合称"大农业" Δ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Δ一直以来,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那是因为: ①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②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解决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③第三,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Δ历史经验表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应把粮食生产抓得很紧很紧 Δ作用: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Δ发展措施: "一路":面对我国农业发展得严峻形势,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靠":①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要制定出有利于农业发展,能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要靠科技推动科技进步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③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只有加大农业投入,才能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现实④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千万万个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被称为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⑤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支柱":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尽管乡镇企业在技术改造、降低物耗、治理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但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导读: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明显,按劳分配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因此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等同。相同道理,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也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 误区二:把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分配方式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分配确实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消费品主要分配分式。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仅此一种,还有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收入等,就不能列入按劳分配。同时,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也必将多样化,如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所有制技术要素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肯定会出现在公有制经济中。如当今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就有按股分红的收入。 误区三:把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分配方式等同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实主要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的分配方式。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也并非只此一种。像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就是对应于个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另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社会保障收入。 误区四:把按劳分配等同于公平,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同于效率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分配制度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说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既体现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按劳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实行同工同酬,这确实体现了公平。但它又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又体现了效率。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分配。贡献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这确实是效率的体现。但同时这也是公平的一种体现,即只要你拥有这些生产要素,只要把它们投放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具体产生相应经济效益,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误区五: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收入,把非劳动收入等同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个体经济中的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都存在的按劳动和管理要素分配收入等。而按劳分配收入只是其中的一种。同样劳动者获得的非劳动收入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而获得的收入,也包括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劳动者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导读:自古以来,国家元首,不论是君主国的君主还是共和国的执政官、总统等,一般都身兼行政首长,是行政权的体现者。这情况到近代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行政权的分割。由于责任内阁制的兴起,内阁首长的地位日渐提升。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总理甚至取代总统成为行政首长。其二是某些国家是以立法机关的首脑作为国家元首,英格兰和法兰西便曾分别以议会议长和国民公会主席作为国家元首。另外,在当代的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元首由议会常设机关的首脑担任。 一、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不同的国家,国家元首的称谓、产生方式及职权不同。多数国家实行单一元首制,由一人独任国家元首,也有一些国家实行集体元首制,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担任国家元首。 在君主制国家,国家元首有国王、皇帝、沙皇、女王等称谓,国家元首的产生实行世袭制,即父传子、子传孙的继承制。君主专制国家里,如封建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历史上有“朕即国家”的说法,意思是集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于一身,等于说我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我;议会君主制国家元首不掌握行政权,是形式上、礼仪上的国家元首,比如,日本、英国就是这种情况。 民主共和制国家,国家元首有总统、主席等的称谓,国家元首一般由选举产生。其中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元首,如奥地利、墨西哥等国的总统是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元首,如美国、意大利,总统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都兼任行政首脑,并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是实质上的国家元首,比如美国。这里所说的实质上的国家元首是指兼任行政首脑,掌握行政权力的国家元首。议会共和制国家里,国家元首不兼任行政首脑,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他不掌握实权。 二、政府首脑 政府首脑,是中央政府领导人。政府首脑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首脑。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各国有不同的名称,如总理、部长会议主席、首相以及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政府首脑行使最高国家行政权,其产生、任期和具体职权由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首脑的权限也各异,有的只管政务,有的还过问军队。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务院,行政首脑叫总理。行政机关掌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总管国家的大事。大多数国家最高行政首脑叫总理。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因政体的不同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总统制国家里,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在议会制国家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君主或是总统)是象征性的职位,一般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任命公务员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脑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 三、一些具体情况 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美国不设总理职务,国务卿也不是政府首脑。许多美洲国家也是这样。 英国是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女王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英联邦国家,比如加拿大,它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总督是女王的代表,政府首脑是总理。日本,天皇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 德国是议会共和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意大利、印度也是这样。 政党领导人,包括执政党的第一把手,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由于某些国家党、政职务常常由一人同时担任,所以我们有时会无意识的搞混。比如金日成,说他是朝鲜的国家元首是因为他是朝鲜国家主席,而不是因为他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现在的朝鲜国家元首是金永南,而不是金正日。朝鲜现行宪法规定最高人民会议常设委员会委员长对外代表国家。前苏联,斯大林是苏共中央总书记,不是国家元首;但他同时又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政府首脑,当时的国家元首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
导读: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及其作用 Δ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 Δ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Δ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④总之,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Δ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Δ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Δ自然人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的单个人 <二>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Δ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Δ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但它们却占据着支配地位,因为大中型企业通常采用公司形式 Δ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Δ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企业法人)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公司机构: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此外,公司往往还成立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Δ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持有股票的人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 Δ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Δ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Δ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企业法人)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这种有限责任公司比较适合于各种中小企业 Δ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Δ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①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③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Δ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搞好国有企业 Δ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新优势,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经营水平有很大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Δ不足:在充分肯定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就和贡献的同时,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 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导读: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Δ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Δ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Δ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Δ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Δ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Δ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Δ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交换媒介的的物物交换→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的物物交换 Δ价值的形式: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价格 Δ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Δ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Δ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Δ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大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2、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Δ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 Δ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Δ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购买手段/支付手段/财富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