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
导读:有些同学总是会疑惑,为什么我把历史书上的知识点都记了一遍,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是拿不到高分呢?为什么选择题和主观题总是错误多多呢?那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而同学们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犯了错误。特别是在选择题部分,选项之间总是有相似的地方,会‘误导’同学们,以致于丢分。
该分类下共有 110 篇文章
导读:有些同学总是会疑惑,为什么我把历史书上的知识点都记了一遍,可是考试的时候总是拿不到高分呢?为什么选择题和主观题总是错误多多呢?那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而同学们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犯了错误。特别是在选择题部分,选项之间总是有相似的地方,会‘误导’同学们,以致于丢分。
导读:期中考试是知识的检验,能力的检阅、心态的考验,只要学生能拥有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充分的准备,就一定会为这次期中考试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面对迫在眉睫的考试,不少同学都有些焦虑。对于各年级学生来说,该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备考,全力以赴地考出好成绩则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贤知助手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一湖南地区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分享给学生进行练习。
导读: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1.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技术工人的工资等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 ①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②人民民主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该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经验。答题关键是把公社的三个做法与经验相对照,④工农联盟的原则在三个做法中都不能体现出来,巴黎公社失败原因之一是缺少工农联盟,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人阶级未与广大的农民结盟 B.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没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D.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解析:根本原因要从时代背景角度考虑生产力因素,当时资本主义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仍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无产阶级建立专政的时机并未成熟。 答案:D 3.(2011?海口期末)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相比,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 A.中坚力量是著名的工人领袖和活动家 B.活动形成是以召开代表大会为主 C.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 D.国际内部存在着不同派别的尖锐斗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能力。A、B两项属于两个国际的相同点,直接排除。D项相对于C项组织形式上的不同来说是次要的,最佳选项应是C项。 答案:C 4.第二国际成立大会讨论的问题主要是( ) ①关于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②起草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③国际劳工立法 ④支持波兰反对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的起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区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①③为第二国际成立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 答案:D 5.阅读下列两幅图: 请回答: 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得到哪些有关马克思主义诞生、建设无产阶级政权尝试的历史信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解答应围绕《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展开。 答案:图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图二——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公民们,拿起武器来!现在的问题是胜利还是陷入凡尔赛反动分子和教士们的毒手,这些穷凶极恶的家伙已经拿定主意,要把法国出卖给普鲁士人”。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A.巴黎公民反对的主要对象是普鲁士人 B.民族斗争实质上是阶级斗争 C.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普法间的民族矛盾 解析:明确“穷凶极恶的家伙”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卖国政策,所以巴黎人民反对的是卖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B 2.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 A.它是第一个国际工人阶级组织 B.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C.它使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入高潮 D.它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标 解析:本题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第一国际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B 3.巴黎公社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哪些基本思想( ) ①以革命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 ②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③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④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从选项的组成上看①②③④中必然有一项表述不严密。暴力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在巴黎公社中都有体现。因为巴黎公社并未接管法兰西银行,所以说巴黎公社并未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不含③的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4.下列各项与巴黎公社革命有关的是( ) ①普法战争 ②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③国家公职人员年薪不超过一般技术工人工资的2倍 ④五月流血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而不是2倍,排除含③的A、C、D三项。 答案:B 5.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比较,其突出的特点是( ) A.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 B.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手段 C.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分散性 D.具有国际团结的精神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人运动也从国内走向国外,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 答案:D 6.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一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公社的成立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成功 D.公社是当时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解析:巴黎公社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偶然的事件,它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其失败的根本在于原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答案:D 7.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B.邮票上的人物直接领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C.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D.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的人物的学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巴黎公社起义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这一观点。 答案:D
导读: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1.(2009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20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09江苏历史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2009广东历史卷)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7.(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2007广东卷)(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8.解析:本题考查的角度新,设问好,起点高落点低,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阐述、历史评价能力。本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问题,题目通过设制不同的问题,把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建设不同模式加以类比,表面上看,设问较难,其实考生只要审题细心,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就能作答了。第一问,看懂材料即可概括回答,难度不大。第二问是评价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这在平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大家都会注意到的。第三问,关键是要抓住时间限制词“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第四问,其实是问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和作用。这个题目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是,不要割裂中外或古今历史,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记忆。 (1)答: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答: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答: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9.(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导读:高中历史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理解历史结论中每一句话的内在含义,每一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对比联系等。将历史知识分类归纳在一起,形成知识链,记忆更深刻牢固。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2、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是:①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 ②废除“共同防御条约” ③美国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④美国从台湾撤军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不属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历史事件的是( )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邓小平访美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的是( ) A、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美建交 5、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6、《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表明( ) A、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结成联合反苏统一战线 C、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关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了恢复 7、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过双方不懈努力,又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使两国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逐渐消失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B、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D、中日邦交正常化 9、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10、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打开我国外交局面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④②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月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8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的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1)、材料一的发表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中美建交公报”在何时发表的?这些公报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精神与前面的公报的精神是否一致?为什么? 三、问答题 1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导读:高中历史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理解历史结论中每一句话的内在含义,每一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对比联系等。将历史知识分类归纳在一起,形成知识链,记忆更深刻牢固。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是指 A.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 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世界排行榜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79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06.3亿美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450家落户我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放开发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B.原有的经济基础雄厚 C.中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D.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 7.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8.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 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 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 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 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 9.右图是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它是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10.读下列“历史纵横”,对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历史纵横】1988年国务院在沿海开放城市,首批批准举办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闵行、虹桥、漕河泾、宁波、福州、广州、湛江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1993年,第二批批准举办运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威海、昆山、杭州、萧山、温州、融侨、东山、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芜湖、武汉、重庆、乌鲁木齐、北京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2年,第三批批准举办合肥、郑州、西安、、成都、昆明、贵阳、南昌、石河子、西宁、呼和浩特、南宁、太原、银川、拉萨、南京、兰州1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国务院还先后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A.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积极探索,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吸收外商投资集中的热点地区 C.与先前的经济特区的设立与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D.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导读:导读:高中历史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理解历史结论中每一句话的内在含义,每一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对比联系等。将历史知识分类归纳在一起,形成知识链,记忆更深刻牢固。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一、 选择题 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主要是( ) 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C.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 D.国际形势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D.保持国际稳定,实现共同繁荣 3、以下不属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谋求两伊战争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 C.谋求柬埔寨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 D.坚持原则,伸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 ) A.1987年 B.1990年 C.1993年 D.1996年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 C.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存在的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当前,旧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瓦解,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6、中国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态度主要是针对哪一问题( ) A.两伊战争 B.柬埔寨问题 C.东南亚金融危机 D.世界裁军问题 7、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的法国总统是( ) A.桑特 B.布莱尔 C.希拉克 D.普金 8、1997年底,中国与东盟发表了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 ) A.全面伙伴关系 B.建设性伙伴关系 C.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D.全面对话伙伴关系 9、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 ) A.1991年 B.1997年 C.2001年 D.2003年 10、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领域最初开始于( ) A.政治、经济 B.军事、政治 C.能源、交通 D.交通、司法 二、材料解析题 11、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主张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当前对外关系的目标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目标? (3) 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三、问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导读: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坚持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多写、多做试题;考试前重温重点;贤知助手为高一学生整理了历史的配套练习,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自我练习,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控。 1. (2007海南卷)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2.(2008上海历史,A组)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④ 3.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4.(2009高考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5. (2009高考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10广东文综)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10.(2010安徽卷)(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参考答案: 10.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