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必修一、必修二包含了高中化学所有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在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必修一这本书,无论知识量还是难度都超越了初三一年的量。内容体系庞大复杂,加入了许多大学化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要求都很高。 1、对于化学学科来说需要你背下来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多,你需要每天对这些方程式进行复习背诵,巩固自己的记忆力,毕竟这些对于解答化学题来说都是基础必背的知识,我们保证在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如果死记硬背对于你来说行不通的话,你可以选择在进行化学题的练习中把化学方程式融入到其中,增强记忆力。 2、对于一些做错的化学题型一定要及时整理,要总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做错的原因出现在哪里,是化学知识点记得不准确还是就是不会,对错题进行整理也有利于你最后化学学科上的复习,提高化学成绩。 3、在每次学完一节新的化学知识的时候,要及时在课后对老师课上强调的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归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听懂了老师所讲的新知识,不懂的地方一定及时向老师进行询问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提升化学成绩。 有效提高化学成绩的方法 1、高中化学除了背相关的方程式,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进行习题的练习,习题能够帮助你找出自身在知识点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更好地帮助你查漏补缺,提升学习效率。 2、在课堂时一定要跟住老师所讲的化学知识思路走,活跃自己的思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这样也能够为自己的在课后节省一些学习化学的时间,而且课堂时间对于学习化学上来说也更能够帮助你练成一个更好地解题思路,开拓你的解题思维。 3、我们要注重自身对于化学反应原理上的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点,提高化学答题的正确率,帮助成绩提升。
导读: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贤知助手高考频道为高中学生整理了生物的期末练习试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理清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 1.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3%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找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方法观察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气泡少而小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气泡稍多而小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氧气泡极多而大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氧气泡少而小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 解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根据题目给出的四种实验方法和现象,应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如下: ①比较1、2和3可知,加Fe3+比自然情况下分解产生氧气泡稍多,而加入新鲜的肝脏提取液,氧气泡多而大,说明肝脏提取液中含有强烈催化作用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显然是酶,同时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②酶的催化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所以酶的催化条件具有温和性。 ③比较1、3、4可知,煮沸的鲜肝提取液已失去催化作用,说明高温使酶失活,这进一步说明酶催化条件的温和性。 ④由本题实验中只有H2O2溶液这一种,无法知道提取液中的酶能否催化其他反应,即无法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C 2.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下列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右图表示的是() A.温度B.反应物浓度 C.pHD.抑制剂浓度 解析过高的温度和pH都会使酶失活,反应速率降为0;抑制剂会抑制酶的活性,反应速率也会随之降低;反应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会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受酶浓度的限制,反应速率达到点后不再增加。 B 3.将1毫升5%的胃液溶液倒入装有10毫升蛋白质胶体的试管内,置于25℃的温水中水浴,研究其对蛋白质的消化情况。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酶活性的是 A.把实验温度提高到37℃ B.在试管内再加入1毫升5%的胃液溶液 C.将pH由3调节为7 D.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唾液 解析温度为37℃比25℃时更适于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发挥。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2,故C项pH调节为7时,酶可能将变性失活。D项加入1毫升唾液,唾液中无蛋白酶,故唾液作为溶剂,则会使溶液的pH变大,酶活性下降。B项虽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认为是酶的活性提高。 A 4.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析唾液煮沸或与酸混合,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不水解;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催化淀粉水解,所以圆点1、2、3遇碘液均变蓝;圆点4中淀粉会被水解,遇碘液不变蓝。 答案C 5.通常情况下,正常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酶是() A.复制DNA所需的酶 B.转录合成RNA所需的酶 C.翻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D.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酶 解析逆转录酶是某些病毒所特有的,正常动物细胞中没有。 D 6.下列各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 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解析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酶可以降低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答案C 7.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人体消化酶作用规律的是() A.Ⅰ和ⅢB.Ⅱ和ⅢC.Ⅰ和ⅣD.Ⅱ和Ⅳ 解析人体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对应曲线Ⅱ。 D 8.把混有反应物的液体,加到捣碎的土豆汁液中(酶液),在37℃下观察到某些反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甲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反应物,加入酶液中,也可观察到该反应现象;学生乙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酶液,加入反应物中,则观察不到该反应现象。下面是对此问题的解释,其中可能性的一项是() A.酶催化的反应即使完全没有反应物,也可缓慢进行 B.酶由于被蒸馏水溶解出来,因而能进行反应 C.由于该酶液中混有与反应物相同的物质 D.由于该酶液中混有催化同一反应的多种酶 解析比较三个实验:①反应物+酶→反应;②蒸馏水+酶液→反应;③反应物+蒸馏水→无反应。 从①、③可知反应的发生需酶的催化,酶来自酶液;从①、②可知,酶液中不仅有酶,而且存在反应物。 答案C 9.酶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医药等方面,在生产中使用酶制剂时,需要进行酶活性的测定,而适宜的温度是酶活性的保证。下图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在四种温度下反应物消耗量随时间的变化。则该酶作用的适宜温度应处于哪一种温度附近() A.T1B.T2 C.T3D.T4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在同一反应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越大,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快,酶活性越高,所处的温度越接近最适温度。 答案A 10.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对纤维素具有消化作用。从菠菜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滴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15min后观察,发现两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下列对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原因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实验时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长 B.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 C.消化液离开蜗牛嗉囊后,不发挥作用 D.吸取消化液的量过少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作用部位可在细胞内、细胞外和体外。因此,消化液离开蜗牛嗉囊后,仍可发挥作用。 答案C
导读:高中化学题目的考察,很大一部分在于知识点的记忆上,这些知识点不仅是在课本上,还有一些穿插在老师的课堂上,所以课堂上不走神是基本的要求,还要求随身携带记忆知识点的笔记本。化学基础知识的背诵理解了化学考试中很大一部分的基础分。 一、理解记忆 如记忆“物质的量”,我们必须理解它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的摩尔,就是按照阿佛加德罗常数这个计数标准来定义的。即某系统中所含基本微粒的多少倍,该系统中物质的量就是多少摩尔。这样理解的知识记忆得长久,且便于应用。 二、归纳记忆 把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联想、组合或分块,可增强枯燥记忆的兴趣和效果。如常见易液化气体有HF,NH3,C12,CO2等;通入过量CO2气体仍有浑浊现象的有Na2SiO3溶液,HaAlO2C6H5ONa溶液,NaCO3饱和溶液等。 三、比较记忆 对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通过比较可分清异同,防止干扰,掌握实质。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种相似概念,都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 四、歌诀记忆 对一些需要记忆有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可编成通俗、生动的歌诀,提高记忆兴趣和效果。如把过滤实验操作概括成“一帖、二低、三靠”,六个字包括了整个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还有常见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都可以编成歌诀。 五、衍射记忆 通过联想将各知识点串起来记忆。比如,说到铁,你要能想到氧,然后是氧化铁,然后就想到了铁矿石(氧化铁、过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等),然后想到了HC1,想到了FeC13,然后它是什么颜色的等等。 尖子生好方法:化学基础知识点多而杂,记忆化学知识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为此,老师总结了五种记忆方法,可以很好帮助我们改善记忆效果: 1.对偶知识对比记。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等等。 2.物质性质网络记。如对含碳元素的相关物质可构建碳链知识网络系统记忆。 3.类似知识归类记忆。如H2和CO2的性质,H2和CO2的制备装置等。 4.化学用语分散记。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按知识阶梯分散到各章节记忆。 5.交叉知识切点记。如物化知识切入点为密度、压强、浮力、重力、杠杆原理、电学等;生化知识切入点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赤潮现象等。
导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高一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巩固化学学习基础,贤知助手官网频道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在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含H原子个数为1.806×1023个NH3,其质量为( ) A.17克 B.0.17克 C.1.7克 D.5.4克 【解析】 n(H)=1.806×10236.02×1023=0.3 mol,n(NH3)=n?H?3=0.1 mol,故C正确。 【答案】 C 2.下列性质不属于氨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液化 B.极易溶于水 C.水溶液显碱性 D.有刺激性气味 【解析】 氨气溶于水得氨水,其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由于NH3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NH3?H2O,NH3?H2O??NH+4+OH-,所以这是NH3的化学性质。 【答案】 C 3.下面的反应中,氨作为氧化剂参加反应的是( ) A.NH3+H3PO4===NH4H2PO4 B.2NH3+2Na===2NaNH2+H2 C.8NH3+3Cl2===6NH4Cl+N2 D.4NH3+5O2=====催化剂△4NO+6H2O 【解析】 氨作为氧化剂参加反应时为NH3分子中氢的化合价降低。此题涉及的反应较为特殊。 【答案】 B 4.(双选)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NH3:NH+4+OH-=====△NH3↑+H2O B.NaOH与NH4Cl溶液混合加热:NH+4+OH-=====△NH3?H2O C.氨水中加盐酸:NH3?H2O+H+===NH+4+H2O D.氨气通入稀H2SO4中:NH3+H+===NH+4 【解析】 实验室制NH3用的是NH4Cl固体与消石灰反应,属于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所以A项不正确。NaOH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产生NH3,离子方程式应为NH+4+OH-=====△NH3↑+H2O,故B项也不正确。 【答案】 CD 5.检验铵盐溶液的方法是:将待测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 )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B.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C.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烧碱溶液后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解析】 检验铵盐与碱共热放出碱性气体,使指示剂变色的方法。A、C错,并非所有铵盐加热分解都产生NH3。B错,加碱共热后,NH3已跑出。 【答案】 D 6.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解析】 无色气体中不含NO2;通过浓H2SO4时,气体体积减少20 mL,说明含有NH3;通过Na2O2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含有CO2和NO,在通过Na2O2时,CO2与Na2O2反应产生O2,NO再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通入H2O中时可被完全吸收。 【答案】 B
导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高一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巩固化学学习基础,贤知助手官网频道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在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6dZ2jslhZOTNf.png" width="618" height="417" title="2019湖南高一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测试:化学实验经典例题" alt="2019湖南高一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测试:化学实验经典例题" />
导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高一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巩固化学学习基础,贤知助手官网频道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在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导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高一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巩固化学学习基础,贤知助手官网频道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在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下列各组物质在常温下能发生反应的是( ) A.铝和硫酸镁 B.锌和水 C.铜和稀硫酸 D.锌和硝酸汞 思路解析:铝不如镁活泼,故硫酸镁和铝不发生反应;锌与冷水和热水都不反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因为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H之后;锌比汞活泼,可以从含汞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单质汞。 答案:D 2.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Fe+6HCl====2FeCl3+3H2↑ B.CO2+Ca(OH)2====CaCO3↓+H2O C.CaCO3+HCl====CaCl+CO2↑+H2O D.Mg+O2 MgO 思路解析:A.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FeCl2而不是FeCl3;C.CaCO3和稀HCl反应生成CaCl2、CO2、H2O,而不是CaCl;D.方程式Mg+O2 MgO没有配平。 答案:B 3.(2012年湖北黄冈)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 不会发生的是( ) A.Zn+Sn(N03)2=Zn(N03)2+Sn B.Sn+2HCl==SnCl2+H2↑ C.Sn+2AgN03=Sn(NO3)2+2Ag D.Sn+MgS04=SnS04+Mg 答案:D 4.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如果我们逐个进行学习和研究,时间上不允许,同时也不便于寻找规律,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学习。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类型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3Fe+2O2 Fe3O4 C.CH4+2O2 CO2+2H2O D.2HgO 2Hg+O2↑ 思路解析:置换反应的特征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单质和化合物各一种。A符合。 答案:A 5.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钉在稀硫酸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金属铁的化学性质,可以与稀酸等发生置换反应,再者,铝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 答案:(1)4Al+3O2 2Al2O3 (2)Fe+H2SO4====FeSO4+H2↑ (3)Fe+CuSO4====FeSO4+Cu 6.铁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Fe2O3),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说明反应条件不同,可能会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请你举出其他由于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反应产物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可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如碳的不充分燃烧可以引起煤气中毒,而碳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O2。 答案:如C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在氧气不足时,生成CO。 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中用“√”表示正确,用“×”表示错误。 (1)可以用铁罐贮运稀硫酸。( ) (2)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导电性强。( ) (3)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是由于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基本性质,并根据基本性质判断金属的用途。(1)铁可与稀硫酸反应,故不可以用来盛放、运输稀硫酸;(2)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差,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考查;(3)铝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压成很薄的铝箔或者拉制成电缆。 答案:(1)× (2)× (3)√ 我综合 我发展 8.从考古文物出土情况来看,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会生锈,铁器几乎保存不了,锈迹斑斑或者烂掉,说明金、铜、铁的活泼性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金属保存的越完好,说明化学性质越稳定。金是化学性质很稳定的金属,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保存完好。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也会锈蚀。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潮湿的地下,很容易锈蚀。 答案:金<铜<铁 9.镁、铁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如: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造镁闪光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铁粉,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起到补血的作用,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物质的用途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判断物质为什么这样用。 答案:(1)2Mg+O2 2MgO (2)Fe+2HCl====FeCl2+H2↑ 10.(2012年吉林)以下是探究Cu、Fe、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过程,请回答问题: (1)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稀H2SO4中,依据 现象,证明Fe的活动性比Cu强; (2)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或向Cu(NO3)2溶液中放入金属 ,都能证明Cu的活动性比Ag强。 结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Fe>Cu>Ag 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只有铁丝表面有气泡(铁丝表面有气泡,铜丝表面无气泡;或铁丝表面有气泡,铜丝表面无变化均可) (2)银或Ag均可 Cu+2AgNO3==2Ag+Cu(NO3)2 11.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处理回收铜废料的生产流程如下: 请写出上述生产流程中与铜直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由废物提炼单质铜的过程。首先灼烧把单质铜转化为金属氧化物,然后用酸溶解,生成硫酸铜,然后用单质铁置换出单质铜。 答案:(1)2Cu+O2 2CuO (2)CuO+H2SO4====CuSO4+H2O (3)Fe+CuSO4====FeSO4+Cu
导读: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高一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点,巩固化学学习基础,贤知助手官网频道为学生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分享给学生进行自我练习,在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根据你对金属钠性质的了解,回答问题。 (1)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后金属钠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2)由于金属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反应,通常将它保存在________里,以使它与________、________等隔绝。 (3)将金属钠加入CuSO4溶液中会产生蓝色沉淀。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分析】本题考查钠的有关性质。通过外观的观察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可知,钠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密度小、熔沸点低、质地柔软、能导电、导热等。作为活泼的金属,钠易与非金属单质O2、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1)A选项中有关钠的硬度的描述不正确;C选项中有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说法有误;D选项中金属钠的熔点的描述不符合事实。只有B正确。 (2)由于金属钠的活泼性,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反应,因此保存时应隔绝空气,通常保存在煤油里。这是利用了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钠在煤油中沉在底部而避免了与空气的接触。 (3)金属钠与盐溶液的反应,不可能置换出金属单质,这是因为钠首先要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和H2,而后生成的NaOH可能会与盐溶液中的溶质反应。 【答案】(1)B (2)氧气、水蒸气,煤油,氧气、水蒸气。 (3)钠投入CuSO4溶液中,首先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 生成的NaOH能与CuSO4反应:2NaOH+CuSO4==Na2SO4+Cu(OH)2↓,所以会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2.一小块钠置于空气中,有下列现象:①变成白色粉末;②变暗;③变成白色固体;④变成液体。上述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分析】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过程是: 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 钠首先表面变暗转化为Na2O,由于Na2O与水结合的能力比与CO2结合的能力强,所以应生成NaOH,而不是Na2CO3,NaOH在空气中易潮解,潮解后的NaOH再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Na2CO3·10H2O晶体,最后Na2CO3·10H2O风化形成无水Na2CO3粉末。 【答案】B 3.将4.6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水中,得ag溶液;将4.8g金属镁投入到足量盐酸中,得bg溶液,假设水的质量与盐酸的质量相等,则反应后两溶液的质量关系式( ) A.a=b B.a>b C.a 【分析】溶液的质量等于金属和水或酸的质量减去放出H2的质量。 2Na+2H2O==2NaOH+H2↑ 46 2 4.6g(0.2 g) a=4.6+m(H2O)-0.2=4.4+m(H2O) Mg+2HCl==MgCl2+H2↑ 24 2 4.8g(0.4g) b=4.8+m(HCl)-0.4=4.4+m(HCl) 因为m(H2O)=m(HCl),所以a=b,选A。 【答案】A